登陆成功
五个「捞女」的反诈游戏,被骂上热搜......
广告案例精选 07-03 10:27
关注 已关注
关注推荐 取消
营销头条 聚焦创新营销,专注营销洞察。 关注
加鱼加肉 互联网增长运营,transfrom小程序-App-平台 关注
考拉的营销学习笔记 为中国营销人,打造一份【内容营销指南】 关注
4A广告文案 公众号4A广告文案(ID:AAAAIdea)创始人,前4a广告公司资深文案。对于最新的烧脑创意、品牌文案和案例,有自己深度解读。 关注
人类关怀计划 ·人类关怀计划官方号 ·观察当下,关怀未来—我们会成为更好的人类 关注
LOUIS 10年广告人 关注
广告营销 关注
万能的大叔 《刷屏》作者,30万品牌公关人在看的微信自媒体。 关注
卢东 曾经的工程师,如今的广告人。 关注
品牌猿创 新商业生态的窥探者。品牌战略顾问,专注品牌创新与进化。 关注

作者 | 凌风

来源 | 广告案例精选(ID:ad2829


最近,一款名为《捞女游戏》的“情感反诈”游戏火爆全球,一度登上Steam国区畅销榜第一,销量预估超百万。 

然而,这款游戏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巨大争议——因其标题“捞女”被批污名化全体女性,上线24小时内遭举报,被迫改名为《情感反诈模拟器B站导演账号封禁,互助功能关闭,甚至被骂上热搜。


但奇怪的是,越是挨骂,它卖得越好。不禁让人好奇,这款游戏究竟有何魔力?是“反诈教育”还是“性别对立”的流量密码?


1



国产游戏的“黑马”
靠争议登顶

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(原名《捞女游戏》),制作方称这是国内首部“情感反诈互动影游”,采用全程实景拍摄和真人演出,剧情共分为7个章节,堪称2025年国产互动影游的最大黑马。

有多火呢?上线仅三天,它便超越《黑神话:悟空》和《CS2》,登顶Steam国区销量榜第一,全球热销榜第四,创下国产影游新纪录。

该游戏定价33元,折扣价更只需要29.4元,定价远低于同类互动影游的52—68元。


玩家们调侃为 “少刷一个火箭,买十份保命指南”,超高的性价比让不少玩家选择购买多份送给朋友,认为这可比 “被捞一次” 的损失划算多了 。


在游戏的 “互助留言板” 上,也涌现出大量玩家分享的真实案例,“3 个月为主播花 10 万”“相亲遇索财陷阱” 等故事,互助留言板不仅是玩家们交流游戏心得的地方,更成为了男性情感宣泄的出口。

官方曾表示,游戏需要37万份才能回本。实际销量达72万-130万区间,且还在不断上涨。日均收入超400万,成为2025年最赚钱的国产影游之一。


游戏以“情感反诈”为卖点,玩家可以扮演曾被“捞女”欺骗的男主角吴宇伦,面对多名女性角色,化身“情感猎手”,创立“反捞女联盟”,以身作饵,潜入捞女组织内部,一步步展开复仇计划。


你可以无条件的满足女性角色的要求,最后被骗的人财两空;



也可以建立防御体系,面对她们的要求时刻警惕,然后你会失去一段爱情......



通过200+选项揭露情感诈骗套路(如索财话术、PUA操控),并附赠14万字的《恋情知识档案》直接做成反诈教科书。

在剧情设计上,游戏也别出心裁,安排了强制 “被捞” 的剧情,游戏第一章强制玩家“被捞”才能推进剧情,这一设定引发争议。

玩家必须眼睁睁看着主角被骗光积蓄,才能进入后续复仇环节。这种“先虐后爽”的叙事结构,精准戳中男性玩家的情绪痛点。


虽然官方声称“游戏纯属虚构”,但很多情节都能看到现实事件的影子,比如曾引起广泛关注的 “胖猫事件” 以及 “翟欣欣案” 等现实案例,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 。

男主在直播间的ID叫“笨猫”;女主名叫“陈欣欣”;又比如,七个章节标题首字连起来,刚好拼出“愿以后再无彷(胖)猫”;就差把"翟欣欣案""胖猫事件"打在公屏上。


游戏中登场的“捞女组织”名为“变凤凰”,也与网络热传的“捞女培训班”高度相似。

这也让玩家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,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,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于一场紧张刺激的反诈大战中,现实里那些无法宣泄的情绪,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终于找到了出口。


游戏通过 200 + 选项,将各种情感诈骗套路一一揭露,从索财话术的步步紧逼,到 PUA 操控的心理拿捏,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随着剧情推进,玩家还能解锁“恋情档案”。里面整理了105个情感知识点,分为“认知篇”“吸引篇”“暧昧篇”“经营篇”“反捞篇”“共创篇”等模块。



该游戏试图通过一种“游戏化”的方式,讲述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如何建立、发展和经营。



玩家在游戏中,仿佛能看到自己或身边人在感情中遭遇过的那些 “坑” 。

就拿 “胖猫事件” 来说,游戏中男主为了挽回感情不断转账的情节,与现实中 “胖猫” 为女友多次大金额转账的情况如出一辙。这种对现实事件的高度还原,让玩家们感同身受。

这些现实案例的加入,不仅增加了游戏的真实感,更让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,时刻保持警惕,意识到情感诈骗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边。

有玩家在Steam评论区直言:"现实里被捞男捞女坑过的,建议来游戏里复仇。"不少人在游戏里想起了现实中那些被骗的经历,继而产生情感投射,代入自己。

当反诈教育披上互动影游的外衣,当社会新闻被编码成游戏剧情,这款产品早已超越娱乐产品范畴,成了性别议题的情绪容器。


2



96%好评VS全网骂战


游戏火爆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争议。北京青年报、新华网等官媒点赞其"创新反诈形式",认为它填补了游戏市场在情感反诈教育方面的空白,称其比传统宣教更有效。


玩家认为游戏揭露了真实存在的情感诈骗现象,是“防骗圣经”。

但社交媒体上却骂声不断。不少网友认为,游戏将“情感诈骗”简化为“女性骗男性”,强化性别对立,游戏原名《捞女游戏》,这个标题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对女性群体的污名化,将部分实施情感诈骗的个体行为,扩大到整个女性群体,容易引发性别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。

更有玩家指出,游戏中的“互助留言板”沦为厌女言论集散地,与“反诈”初衷背道而驰。

在游戏剧情中,虽然也对一些女性角色的行为进行了背景解释,像主播陈欣欣接近男主是为了给罹患癌症的母亲凑手术费,网红唐晓甜被 MCN 公司压榨、被迫营业,但这并未能完全消除反对者的质疑



这些设计本可消解性别对立,却在舆论混战中彻底失声。

争议背后,当游戏被简化为"男VS女"的标签大战,没人再关心角色背后的生存困境。

随着越来越多反对声,#捞女游戏污名化女性#话题阅读量破亿,B站导演账号光速被封,游戏互助功能紧急关闭。

反对声浪反而助推了销量。大量男性玩家自发组织"抽奖送游戏",Steam评论区变成性别战场:"玩完终于理解兄弟为什么跳江了""这游戏不该叫反诈,该叫《仇女模拟器》"。

部分女性玩家也认可其反诈价值,认为“渣男捞女都应被揭露”。

然而导演胡耀辉的三封"感谢姐妹们"手写信,直接引发核心男性玩家不满,在游戏的三封感谢信中,他提及 “感谢姐妹们”,这一表述被部分玩家认为是在讨好特定群体,与游戏前期所宣扬的 “直面社会议题” 的立场不符 。


为了平息争议,导演胡耀辉手写道歉信,强调本意是感谢女性玩家及演员,称考虑不周。


导演解释创作初衷是表达「反对情感欺诈」,传递「爱人需要先爱自己,因为只有保护自己,才能守护爱情」的价值观。


但这一举动并没有完全得到玩家的谅解,Steam 好评率也从 96% 降至 93%,差评数量激增。


大量玩家在 Steam 平台打出差评并申请退款,游戏的口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。



3



为什么全网骂得越凶
它卖得越好? 

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的爆火,除了其自身的内容特质外,还与它精准抓住了社会情绪以及流量红利密切相关。

首先是捞女”一词自带争议性,直捅"捞女"这个社交媒体G点,将部分女性在情感关系中不道德的索取行为进行了极端化的概括,很容易引发大众的情绪反应 。

游戏通过标签化叙事制造话题,将情感诈骗的主要实施者设定为女性,吸引站队。骂得越狠,热度越高。

另外是身份杠杆,男性情感受害者的“复仇幻想”这一设定,让男性玩家以"反诈"之名沉浸式参与剧情,该游戏为现实中情感诈骗受害者的男性提供了“虚拟复仇”的出口。玩家通过“反捞”剧情获得心理补偿,这正是其核心爽点。

通过"胖猫"等剧情设计,把社会新闻转化成可交互的复仇剧本,现实中无法追讨的正义,在虚拟世界一键执行。

游戏将情感诈骗问题过度简化为女性对男性的欺骗,反诈教育反而异化成性别对立的助燃剂,掩盖了背后复杂的社会因素,如社会价值观的扭曲、经济压力对人的影响等 。

从某种程度上说,游戏像是借着 “反诈” 的壳,对女性集体进行道德审判。在游戏中,五位女性角色被设定为 “捞女”,她们的行为被片面地展示,而忽略了她们背后可能存在的人性挣扎和社会原因 。

即使游戏中对个别女性角色的行为进行了解释,如陈欣欣为母亲凑手术费而欺骗男主,但这种解释在一些人看来,只是为了缓解游戏的争议,并没有真正改变游戏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。

这种做法不仅容易引发性别对立,也无法真正解决情感诈骗这一社会问题,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。

就像《完蛋!我被美女包围了!》靠擦边营销横扫市场后,整个互动影游赛道陷入内容同质化困局,用性别冲突制造流量,终将被反噬。


然而,它的成功也暴露了深层问题:是“反诈教育”,还是“仇恨营销”?  是揭露现实,还是加剧性别对立?


4



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收割

《捞女游戏》的走红,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收割。

值得玩味的是,"捞女"一词正在经历可怕的语义膨胀。有女生晒出男友送的奶茶,评论区竟出现"开始捞了";某博主分享恋爱转账记录,也被质问"准备学翟欣欣?"

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恰是吃准了这波泛化焦虑,它未必故意污名化女性,却精准收割了性别信任危机带来的流量红利。

它打着“教育”旗号,实则以性别标签刺激情绪,让玩家为“情绪”买单,而非游戏本身。

但当"反诈"沦为新的财富密码,当亲密关系被简化为防诈攻略,或许我们更该警惕:屏幕里的"虚拟复仇"越痛快,现实中的两性对话就越艰难。

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的火爆,恰恰反映了当下舆论场的撕裂,这也反映了,在处理敏感社会话题时,如何把握好尺度、避免片面化和极端化,是游戏开发者和社会各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。

注: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,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