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戛纳国际创意节闭幕后,电通创意(DENTSU CREATIVE)的Young Lions幼狮选手——刘丹妮、林煜航、李璞、郭秋笛——经历了五天的全球比赛和创意节体验,在法国戛纳向我们揭开了他们不断蜕变的创意旅程。
你们在这次戛纳幼狮行程中最大的惊喜是什么?
最大的惊喜是亲眼见证了“创意”的真实存在!
Film赛道决赛中,金奖得主来自危地马拉,他们制作48小时的作品,仅仅在大屏幕上呈现十秒,全场(包括我们这些竞争者)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。那一刻,不同国家、不同背景的年轻创意人,纯粹为“好创意”本身而激动、鼓掌、呐喊。
这种超越竞争、回归创意本真的震撼瞬间,在戛纳现场几乎每天上演,让我们最直观地感受到“广告界的奥斯卡”的魅力:“好的创意拥有穿透一切的力量,能引发全人类最本能的共鸣与欢呼。”
WITH JEAN LIN & HIRO SAN
在dentsu beach house,你们见到了哪些同事,聊了些什么?
Beach House的氛围很棒,在这里可以有机会认识来自全球的电通同事们。
我们遇到了很多资深前辈,和Ishihara san聊到他1999年加入电通的经历以及我们首次参加戛纳的感受,得到了Hiro san社长和Jean Lin的赛前打气。这些来自电通长期服务者前辈们的分享和鼓励,更让我们感受到电通作为一家百年企业的独特魅力和凝聚力。
BTW,dentsu beach house的寿司很美味。
LUNCH AT DENTSU BEACH HOUSE
在比赛中,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创意们交谈后,有什么想法?
除了我们电通创意中国的四人,这次还有来自电通芬兰、印度、瑞士、肯尼亚、巴西、日本、阿姆斯特丹的戛纳幼狮参与全球比赛。
最深刻的体会是:创意的共鸣超越文化。
48小时比赛后,我们和来自瑞士的电通幼狮Sara和Delia一起在入围作品展厅观看、讨论获奖作品。尽管大家文化背景各异、语言不同,但对“好作品”的判断标准却惊人地一致。我们会不约而同地为同一个创意叫好,甚至发现在不同国家基于相似“人性洞察”但本地化执行各异的案例。
这再次印证了我们此次收获的一个关键认知:“洞察必须深入本地,但伟大的创意落地却能引发全球共鸣。”
戛纳创意节期间,你们去参加了什么活动,对哪一场最有印象?
在最后一晚的Awards Show,2025 Cannes Lionheart(戛纳狮心奖)获得者Sonita Alizadeh出现,全场起立为她鼓掌,这也成为我们在本次创意节中最有印象的一幕。
Sonita来自阿富汗,在19岁之前,她因战乱流落至异乡的福利院,被父母出售过两次。她的人生本会跟大多数当地女性一样,被囚困于包办婚姻中。然而,她在偶然中接触到Rap,这种铿锵有力又极具态度的音乐风格让她惊叹不已,在16岁时创作出席卷全网的《Brides for Sale》。
她受邀在颁奖典礼上献唱了这首作品,“掀起我的头纱,扫描我前额的条形码,然后可以告诉我我的商品信息吗?”。这也让我们感受到戛纳创意节不仅聚焦于商业广告领域,更将目光放眼“Humanity”本身,让人们听见”更远方的哭喊”。
这次回来后,希望将什么洞察见闻或者创意方法,融入到之后的工作中?
用一个词形容这届戛纳国际创意节,那就是“Human”(人)。
过去几年,AI 是绝对焦点。而今年,行业开始集体反思:在 AI 难以触及的领域,广告能为人类带来什么?分享者们的共识逐渐清晰:长期价值(Long-term)、情感共鸣(Emotional)、简洁有力(Simple & Powerful)——这些作为“人”才能赋予的视角、情感与议题,才是真正打动人心、创造品牌价值的商业密码。同时,行业也更理性地定位 AI:“AI 是工具,而非解决方案”。
你们对创意行业的热情来自哪里?
相比于其他行业,创意行业的出发点永远是对世界的洞察。你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,体育、历史、游戏、音乐……这种汲取方式就足够有魅力。然后,再借用各类介质传递观点与态度,而每一份表达都潜藏着颠覆社会固有认知的可能性,这让我们感到兴奋不已。
会不会推荐学弟学妹加入这个行业?会,会告诉他们创意未死,并且研墨下笔送给他们四个字:“大展宏图”。
WITH ISHIHARA SAN & APAC TEAM
对于想要出海的品牌,在与全球的年轻消费者互动时,有什么要注意的吗?
深度“感受”,而非表面“接触”当地文化。
这次戛纳之行,从幼狮作品到全场Shortlist,都强烈传递出一个信号:真正打动当地年轻消费者的洞察,都根植于极其“当地”的文化土壤。只有深入理解当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、价值观、痛点和兴奋点,才能提炼出引发他们共鸣的洞察。
对那些想了解中国年轻人的国际品牌和营销从业者有什么建议?
最有效的是通过中国年轻人的社交媒体去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。毕竟中外年轻人用的社交媒体和论坛存在一定的差异。
同时,相比通过数据和文字去想象“中国年轻人”,我们觉得更好的方式是在现实生活中深度接触一些“生动的活人”,在他们的触媒和消费等行为习惯中、在他们的日常文化语境里精准“采样”。
Love & Peac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