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陆成功
Deepseek不仅打脸了OpenAI,还有豆包和kimi们
AI营销界 01-28 00:00
关注 已关注
关注推荐 取消
IP乐园 从IP方法论看符号宇宙的构建 关注
关公小姐 正经公关公司首席前台 关注
科技营销论 关注
自象限 关注
REGAL1 关注
4A广告文案 公众号4A广告文案(ID:AAAAIdea)创始人,前4a广告公司资深文案。对于最新的烧脑创意、品牌文案和案例,有自己深度解读。 关注
财神皮皮鲁说抖音运营 15735582312 关注
麦青Mandy专栏 北大毕业,前宝洁市场部,10年+消费品品牌操盘管理经验。2016年创立HBG品牌研究院,联系院长WX:seedrestart 关注
撒野的爱帝鹅 我们付出夜晚、烟瘾和发际线,难道就只是为了做广告吗? 关注
泽溪 一个寻找品牌营销底层逻辑的愚人,发现本质,运用本质,创造与创新 品牌公关,活动营销,汽车,快消,4A,10+年公关营销经验 关注

2025年1月27日,中国AI行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——DeepSeek AI智能助手同时登顶中国区和美国区苹果App Store免费应用排行榜第一。这是中国应用首次在中美两大市场同时登顶,且仅用了短短12天(其App于1月15日发布)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这款产品的爆发几乎“零推广成本”,既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,也没有明星代言或社交媒体炒作。用户仅因产品本身的吸引力自发涌入,甚至导致服务器多次宕机。

这种成功直接“打脸”了全球AI霸主OpenAI——DeepSeek的开源模型R1不仅在性能上对标OpenAI的o1,训练成本更是后者的3%。而《自然》杂志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:“R1是经济实惠的OpenAI替代品,其开放性远超闭源模型的‘黑匣子’特性。”

DeepSeek的崛起,不仅是中国AI技术的里程碑,更揭示了行业的一个残酷现实:烧钱买量的“虚假繁荣”终将被产品力击穿

烧钱大战:豆包和kimi们的“虚假繁荣”

回顾2024年,国内AI行业曾陷入一场疯狂的“投放内卷”。以豆包、kimi为代表的产品,在B站、抖音、快手、知乎等平台疯狂砸钱推广,仅第四季度的月均广告消耗就突破亿元,甚至推高了全平台的买量成本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某头部AI公司的单用户获客成本(CAC)一度超过200元,但用户留存率却不足15%。

这种“烧钱换增长”的策略看似带来了数据繁荣:下载量飙升、DAU(日活用户)暴涨、融资新闻频出。但本质上,这是一场“用钱买时间”的豪赌——企业试图通过短期流量掩盖产品力不足的短板。结果呢?用户因广告下载产品,却因体验平庸迅速流失;资本为数据买单,却未换来真正的技术壁垒。

而且这场投放大战的“副作用”已经开始显现:

  • 用户疲劳:当所有AI产品都在用相似的广告话术(如“智能助手”“工作效率翻倍”)轰炸用户时,消费者逐渐免疫;
  • 生态破坏:高额投放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,甚至导致部分平台算法失衡(如抖音的推荐流被AI广告“霸屏”);
  • 资本泡沫:部分企业为维持估值,不得不持续加码投放,陷入“融资→烧钱→再融资”的死循环。

这场闹剧的背后,是行业对“移动互联网增长逻辑”的盲目套用——仿佛只要砸钱买量,就能复制社交或电商的爆发神话。但AI产品的本质是技术驱动型工具,而非社交网络的“流量游戏”

PLG vs. MLG:AI增长的另一种可能性

在AI产品的市场推广中,主要存在三种获客方式:PLG(Product-Led Growth,产品驱动增长)MLG(Marketing-Led Growth,营销驱动增长)SLG(Sales-Led Growth,销售驱动增长)

SLG比较特殊,主要适用于智谱AI这样的公司,专注于B端市场拿单,以销售团队为主导,通过企业级服务获取客户。这种模式更适合To B的商业场景,但在C端市场中并不适用。

豆包和kimi则是MLG模式的典型代表,通过大规模广告投放获取用户。但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,用户的留存和转化率往往较低,依赖于持续的高额投入。一旦停止投放,用户增长就会迅速停滞。

PLG的核心在于通过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和用户体验来实现增长,用户使用产品后会自发传播。这种模式的代表包括DeepSeek,以及国外的Dropbox、Slack和Zoom等。PLG强调的是产品力,用户的增长是自然的、可持续的。

国内AI行业过去一年几乎被MLG统治,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,则证明了PLG在AI领域的可行性。其成功可拆解为三个关键动作:

  1. 世界第一梯队的产品力:技术即壁垒

    DeepSeek的开源模型R1在数学推理、代码生成等任务上的性能与OpenAI o1持平,但训练成本仅557.6万美元(OpenAI GPT-4o的十分之一)。这种“低成本高性能”的背后,是团队对技术路线的极致优化:

  • 强化学习飞轮:R1完全依赖强化学习驱动,摆脱了对标注数据的重度依赖,形成自我迭代的闭环;
  • 开源生态:从模型权重到训练细节全部公开,吸引全球开发者贡献代码和优化方案,形成“社区共研”的护城河。
  • API“价格屠夫”:用极致性价比颠覆市场

    DeepSeek从诞生之初就瞄准了“开源+免费商用”的定位。其API定价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30%,甚至允许开发者免费调用基础功能。这种策略直接击中了开发者的核心痛点——高昂的模型调用成本一直是AI应用落地的最大障碍。

  • 病毒式传播:让用户成为推广者

    通过开源社区、技术论坛和开发者社群的渗透,DeepSeek迅速积累了一批“技术信徒”。这些用户不仅是产品的使用者,更自发成为布道者——在GitHub提交代码、在Reddit分享测评、在技术峰会推荐案例。这种“去中心化传播”的成本几乎为零,但效果远超亿万级广告投放。

  • 闫俊杰的反思:minimax的“弯路”与AI的本质

    DeepSeek的崛起,恰逢国内AI行业的一次集体反思。2025年初,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在《晚点》采访中直言:“去年的大规模投放是一条弯路……AI不适用移动互联网的逻辑。” 他透露,公司已停止旗下产品“海螺文本”的买量投放,转而聚焦技术突破。

    这一表态背后,是一个残酷的行业真相:更多的用户≠更好的模型

    • 移动互联网时代,用户增长可通过网络效应(如社交关系链)实现价值裂变;
    • 但AI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深度,而非用户规模。即使拥有千万DAU,若模型能力不足,用户依然会流向更好的产品。

    闫俊杰的反思与DeepSeek的实践,共同指向一个结论:AI行业的终局属于“产品极客”,而非“流量玩家”。

    AI不需要烧钱神话,需要技术信仰

    DeepSeek的登顶,不仅是对OpenAI的技术挑战,更是对国内AI行业盲目跟风的一次“打脸”。它证明了一件事:在AI领域,产品力才是唯一的通行证

    当豆包、kimi们还在为DAU焦虑时,DeepSeek已用开源社区的星星之火,点燃了全球开发者的热情;当行业沉迷于“烧钱-融资-上市”的资本游戏时,DeepSeek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可持续的路——让技术回归技术,让产品定义增长

注: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,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