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奇心周报丨支付宝“碰一下”入驻分众电梯:封闭空间里的营销新入口
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能让人主动伸出手的,从来不是华丽的广告,而是那些懂用户、够简单、有温度的连接。
Vision Star 剧星传媒 上海
2025-08-12
关注推荐
取消
梁玟玟
自由撰稿人
关注
Slide 2
Slide 3
Slide 4
Slide 5
Slide 6
Slide 7
Slide 8
Slide 9
Slide 10
好奇心周报:剧星传媒原创专栏,关注营销行业话题,不装逼,不套路,带着一颗好奇心,拨云见日,探究底层逻辑。
一部手机,一个蓝环,电梯等待的碎片时间正被转化为品牌增长的黄金触点。8月6日,分众传媒与支付宝联合官宣,北上广深等20多座城市的40万电梯间已铺设“碰一下抢红包”服务,用户等电梯时“碰一下”即可领红包、优惠券,消费时直接抵扣。“碰一下”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,既有支付宝现金红包豪气投入,也隐藏着品牌营销逻辑的创新变革。长久以来,电梯作为城市生活的“刚性场景”,其营销价值始终被困在“看得见却摸不着”的尴尬里。尽管它覆盖着城市主流人群,日到达率堪比互联网广告,但传统广告只能完成信息传递,却无法捕捉用户在电梯那几十秒里的即时需求。这种被动性的根源,在于物理场景与数字服务的割裂:消费者看到广告时的兴趣,往往在走出电梯后就被琐事冲淡,从曝光到转化的链路像被无形的墙阻断。支付宝的“碰一下”技术,恰恰在这堵墙上精准地打开了一个缺口。它的革命性不在于技术本身多么高深,而在于其极致的用户友好设计:没有复杂的扫码、跳转、注册流程,只用最简化的动作——解锁、触碰——瞬间将碎片时间转化为有效交互,将用户“看广告”的被动状态,扭转为“领权益”的主动行为。这种设计的底层逻辑,是场景营销从“流量思维”到“触点思维”的根本转向。过去,品牌追求的是曝光量的堆砌,仿佛只要让足够多人“看到”,转化就会自然发生。但电梯场景的突破证明,真正有价值的不是“被看到”,而是“被触发”。每个用户主动解锁手机并触碰蓝环的动作,都是一次清晰、即时的需求信号释放——这比任何大数据模型预测的“潜在兴趣”都更真实、更具行动指向性。技术保障是体验的基石, 支付宝针对电梯环境定制NFC芯片,并设置双重安全机制(未解锁手机触碰无效、设备仅支持抢红包隔绝支付风险),确保了交互的流畅与用户的安全感。触点思维带来的直接价值是连接的精准化与场景化。品牌不再需要“广撒网”式地推送通用优惠券。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触碰的具体楼宇点位、时间戳,结合分众的楼宇标签与支付宝的用户画像,精准匹配周边500米内相关商户的服务或优惠,让每一次交互都更贴近用户的“当下”与“附近”。
例如,写字楼午间时段的触碰,更可能推送附近快餐券;住宅区傍晚时段的触碰,则可能关联生鲜或外卖优惠。

更深层的价值在于用户意图数据的沉淀。 每一次主动触碰都是一次高意向的“投票”。这些真实的、场景化的行为数据,能够持续反哺品牌优化用户画像和营销策略,使优惠券投放从“广撒网”彻底进化为“精准狙击”,甚至指导产品开发与区域市场策略。
物理世界的刚性场景与数字世界的便捷服务,正在这一“碰”之间,消融了边界,重构了价值。它让物理空间有了数字神经,让品牌能在消费者碎片时间里完成“唤醒-互动-转化”的闭环。技术变得更加学会“迁就”人性——不是让用户适应复杂的营销流程,而是让营销流程适应用户的行为习惯。随着年底终端规模的扩大,这个藏在电梯间里的触点网络,可能会成为品牌撬动消费市场的关键支点。但更值得关注的,是它所揭示的营销新法则: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能让人主动伸出手的,从来不是华丽的广告,而是那些懂用户、够简单、有温度的连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