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内打开

鼓浪文化:当前,中国企业做品牌文化的最大屏障

鼓浪文化 2025-11-18
关注推荐 取消
梁玟玟 自由撰稿人 关注
Slide 2
Slide 3
Slide 4
Slide 5
Slide 6
Slide 7
Slide 8
Slide 9
Slide 10

图片


在中国市场的品牌营销战场上,一个核心的矛盾日益凸显:它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功能之争,也不是清晰的文化阵营之选,而是一场发生在消费者内心的、关于“物质诉求”与“文化价值诉求”的激烈拉锯战。例如像方太一样,立志于打造崇高品牌文化的企业,其所遭遇的最大难题,往往并非自身战略的失误,而是面对着一个在价值取向上尚在徘徊、犹豫不决的消费者群体。


图片

为何中国消费者会“犹豫不决”?


您提到的“国外消费观与中国消费者的不同”,其根源在于两者所处的消费社会发展阶段不同。


1.成熟市场(如欧美、日本):经历了长期的物质丰裕,消费早已超越了“使用价值”本身。消费是一种“身份认同”的投票,是“生活方式”的选择。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相对稳定,品牌文化与消费者身份之间形成了稳固的共鸣。买Patagonia是支持环保,买Lululemon是选择一种健康社群生活。


2.发展中市场(如中国):我们用了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上百年的消费历程。大部分消费者刚刚从“物质稀缺”的记忆中走出来,对产品功能、性价比、炫耀性价值(物质诉求)的追求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底层逻辑。但同时,一批新中产和年轻消费者已经开始追寻“意义消费”、“情感消费”。这就造成了一代人甚至一个人身上的“双重性”:


追求效率时: “这个洗碗机能不能洗得更干净、更省水?”

渴望归属时: “这个品牌讲的‘仁爱之心’、‘家庭和睦’让我很感动。”


这种摇摆不是消费者的错,而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特征。


图片

方太的难题:在摇摆中架桥


像方太这样,选择以儒家文化、家庭文化作为品牌战略核心,无疑是高明的,但也确实是艰难的。


1.它的“对”:它抓住了中国社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,普遍出现的“精神回归”趋势。人们对家庭情感、传统文化价值的渴望是真实存在的。方太的广告片、产品设计(如水槽洗碗机之于“妈妈的手”),都是在试图将物质产品与文化价值进行“强绑定”。


2.它的“难”:当消费者回到真实的购买场景,他们会瞬间切换到“物质诉求”模式:


“你这个油烟机的吸力,比竞争对手强多少?”

“你这个价格,包含了多少我为‘文化’支付的溢价?”

“你讲的‘仁爱之心’,能帮我把厨房油烟吸得更干净吗?”


如果品牌的文化叙事无法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、坚实的物质利益点,那么这种文化就会显得空洞、甚至被视为“忽悠”。


图片

给“方太们”的启示:如何与“犹豫”的消费者共舞?


面对这种宏观的社会性矛盾,企业不能坐等消费者成熟,而应主动采取策略:


1.文化必须“物化”,价值必须“功能化”

不能只讲“爱”,要讲“因为爱,所以我们如何通过XX技术,让你远离油烟,保护你的皮肤和健康”。文化是“为什么”,产品是“怎么做”,两者必须无缝衔接。让消费者感觉到,为文化买单的同时,也买到了顶尖的性能和体验。


2.建立“圈层共识”,而非追求“普世认同”

不要期望所有消费者都立刻接受你的文化价值观。首先要服务好那些已经产生或强烈认同这种文化诉求的“先锋消费者”。通过社群运营、深度沟通,先在这部分人群中形成坚实的品牌信仰。他们的榜样力量,会逐渐影响那些“摇摆”的大多数。


3.保持战略耐心,做“温和的布道者”

品牌文化的建设是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的工程。需要承受住市场短期波动的压力,保持品牌叙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。在消费者犹豫时,不是放弃文化转向纯功能宣传,而是用更巧妙的方式,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文化与产品如何统一的故事。


4.正视“物质诉求”,并做到极致

在最根本的产品功能上,必须无可指摘。一个以“家庭关爱”为文化的品牌,其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是行业标杆。物质是文化的载体,载体不牢,地动山摇。


鼓浪文化:当前中国品牌文化的最大矛盾,正是这种社会心理转型期的“价值摇摆”。对于方太这样的企业而言,它们的难题是“先行者的困境”。它们的任务不是在成熟的市场上收割文化红利,而是在一片尚待开垦的心田上,一边播种文化,一边用最扎实的产品作为肥料。


这场博弈的胜负手,不在于消费者是否“坚定”,而在于品牌是否有足够的智慧、耐心和诚意,在消费者的“左右摇摆”中,为他们架起一座从“物质满足”通往“精神共鸣”的坚固桥梁。

关联公司: 暂无
标签: 方太 品牌文化打造
这文章很赞
注: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,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