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当今的商业语境中,“得年轻人者得未来”几乎成了一句不容置疑的信条。无数品牌将资源倾注于社交媒体,追逐Z世代的潮流,渴望用他们的语言对话。然而,冷峻的商业现实却常常与之相悖。《趋势红利》一书尖锐地指出:品牌盲目以年轻人为核心,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战略伪命题。 书中更提出了一个颠覆常识的视角:从整体消费大盘和品牌忠诚度的角度看,年轻人实质上是小众人群。真正的增长基石,或许正隐藏在被我们忽视的、更为稳定的熟龄与银发人群之中。

喧嚣与多变:年轻人作为“小众人群”的红海陷阱
品牌为何对年轻人趋之若鹜?因为他们代表着新鲜感与传播力。但这份潜力的背后,隐藏着其作为“小众人群”的三大核心特征:
首先,需求的高度不确定性与善变性。年轻人的文化风向、审美偏好与社交热点以惊人的速度迭代。品牌疲于奔命地追赶潮流,导致营销成本急剧攀升,却难以积累深厚的品牌资产。
其次,有限的支付能力与低品牌忠诚度。大多数年轻人正处于事业起步期,实际可支配收入有限,是消费金字塔中实际贡献有限的小众群体。他们的忠诚度是献给“潮流”本身,而非某个固定品牌。这种“流量式”的追随,使得品牌难以建立稳固的客户基本盘。
最终,从商业的可持续性来看,将战略重心押注在这个需求多变、粘性不高的小众人群之上,无异于在流沙上筑塔,风险极高。

稳定与深耕:被低估的“熟龄金矿”与“银发蓝海”
与作为“小众人群”的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熟龄与银发人群构成的“主流核心市场”。《趋势红利》揭示,企业的持续增长应源于对结构性人口红利的把握,而这恰恰体现在这两个群体上。
1. 熟龄人群:消费升级的核心引擎
35至55岁的熟龄群体,是社会中坚力量,是房产、汽车、高端教育等大宗消费的绝对主力。他们的消费行为呈现出鲜明的特征:追求品质、注重体验、崇尚专业、品牌忠诚度高。
例如,高端白酒行业便是锚定核心人群的典范。其核心消费场景——商务宴请与高端礼赠——几乎完全由熟龄男性主导。他们对于头部品牌的认同,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交货币属性,这种忠诚度不会因短期潮流而改变。同样,在高端护肤品领域,经济独立的熟龄女性是抗衰老、奢华修复系列产品的绝对主力。她们一旦认可,便会形成长期复购,其稳定性和利润远超追逐小众青年群体的品牌。
2. 银发一族:万亿规模的确定性市场
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,“银发经济”正成为一个充满确定性的蓝海。这个群体拥有稳定的养老金,无房贷压力,消费重心回归到自身:健康、舒适、社交与长寿。
书中提及的 老年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就是绝佳案例。品牌通过提供舒适、安全、慢节奏的产品,能满足他们稳定且长期的需求。这个群体的需求一旦被满足,便会产生极高的粘性和复购率,是典型的核心稳定人群,其商业价值远非善变的“小众人群”所能比拟。

战略重构:从“追逐小众”到“深耕主流”
那么,这是否意味着品牌应该完全放弃年轻人?绝非如此。《趋势红利》的启示在于,我们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战略重构:重新定义核心人群,将资源从“追逐多变的小众”转向“深耕稳定的主流”。
首先,进行“用户分层运营”,明确主次。
一个健康的品牌应拥有双引擎:以熟龄/银发人群为“压舱石”和“现金牛”,保证品牌的稳定营收与利润;以年轻人群为“创新实验室”和“雷达”,用于测试新趋势、保持品牌活力,但其战略地位应是次要与补充性的。
其次,用“价值观”连接不同圈层。
最高明的品牌战略,是打造一个能够穿越年龄周期的价值主张。品牌应成为某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代言,从而在服务好核心主流人群的同时,也能吸引那些认同该价值的年轻小众群体,实现生态的共赢。
鼓浪文化:品牌对年轻人的渴望,本质是对增长与未来的渴望。但《趋势红利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:将战略重心赌在一个善变、不确定的小众人群上,无疑是危险的。真正的长期主义,在于洞察不同人群的底层逻辑——拥抱熟龄与银发群体的“确定性稳定”,同时智慧地经营年轻群体的“可能性未来”。品牌的核心任务,不再是盲目追逐风口上飞舞的年轻人,而是沉下心来,在需求稳定、价值深厚的核心主流人群中,构筑自己最坚固的护城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