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内打开

在广告投不出去的情况下,如何从0起步实现千万营收?

关注推荐 取消
梁玟玟 自由撰稿人 关注
Slide 2
Slide 3
Slide 4
Slide 5
Slide 6
Slide 7
Slide 8
Slide 9
Slide 10


在广告投不出去的情况下,如何从0起步实现千万营收?


在广告投不出去的情况下,如何从0起步实现千万营收?


今年在和很多品牌主、营销人聊天时,我们发现一个共识:广告投放越来越难做了。


流量价格一路上涨,ROI却一路下滑;素材迭代得越来越快,但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短。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落差,让不少团队感到焦虑。


当传统的广告买量这条路越来越难走时,我们还有没有别的增长解法?


我们在国内寻找答案,发现成功案例并不多。于是,把目光投向了海外。很快,我们发现了一个颇有代表性的品牌——Mini Katana,它主营日本武士刀。


有意思的是,它的创始人Isaac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走“内容驱动增长”的路。相反,他最初也想靠广告投放来带动销售。


但因为Facebook/Instagram禁止该类型(刀剑周边)内容,广告根本投不出去,他只能尝试用短视频讲故事。谁能想到,这条“被逼出来的路”,反而让他的生意一飞冲天。


这种纯内容驱动增长的模式,我们去年研究过一个类似的案例——Liquid Death,它的创始人先花少量的预算拍了一支广告片放在YouTube上,内容爆火之后,才去找供应商生产。这看起来很像一个孤案,像一种运气。


所以这次研究Isaac时,我们为了评估其策略的可复用价值,特意结合了他的背景和心路历程。


Isaac Medeiros出生在巴西,后来移居美国加州。他并不是“一上来就灵”的那种创业者:早期做过好几门生意,既试过铺货电商,也摸过小众品类,偶尔投点广告、找找达人,但效果都一般——流量来得快、走得更快,库存像坐过山车,现金流时常被平台规则与广告成本“牵着鼻子走”。


而转折点则出现在他某次创业失利后的思考:或许我可以把自己当“媒体公司”,把电商当“内容变现的出口”——顺序从“先备货再找广告位”,倒过来变成“先拍内容再决定卖什么”。


在广告投不出去的情况下,如何从0起步实现千万营收?


这一思考,便成为了Isaac后续成功的核心因素。


如今,Mini Katana的内容矩阵已经在多个平台单月稳定获得7亿-10亿+次观看,两年内把到千万美元营收,且几乎零广告投放(CAC≈0)。


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相信,但先别急着把它归结为“做内容带货”,接下来我们就来拆解Isaac的“内容引擎”方法论。


PART1 内容策略


在认知中,做产品的传统顺序是:先备货→做广告素材→买量→看转化。但Isaac把这套顺序反过来,先用内容点燃情绪与讨论,再把注意力自然导向下单与复购。


因此,「内容」的地位几乎决定了生意成功的概率。那么,内容的打造有哪些有价值的策略呢?


1.1把内容做成Binge Bank:从“随机灵感”到“可连看的资产库”


Mini Katana刚起步时,你几乎每条视频都能认出“这是他的”:固定的台面与灯光、手部特写的出鞘节奏、干脆的收尾动作,连字幕语气都高度一致。这不是巧合,而是精心设计过的镜头语法——固定的开场机位、固定的声纹(刀锋与物件接触的“嗒”一声)、固定的字幕节奏。


在广告投不出去的情况下,如何从0起步实现千万营收?

图片来源:YouTube


通过把内容标准化、系列化,Mini Katana形成了一座自己的“Binge Bank”。而“Binge Bank”的底层逻辑则在于将灯光/机位/字幕/BGM/场景模块复用,压低“每条内容边际成本”,并提升复看率与平台持续分发


同时,除了主系列视频外,Isaac也增加了两种视频类型:一种月度/季度级的破圈类视频,负责破圈引新;另一种是花絮/回应评论/幕后系列视频,用来维持账号热度、增加粉丝互动。


1.2高频试错+异常值放大:从“运气”到“复刻”


从创作模式来看,Isaac的频带更像一个实验室:30天/60条是常态,且Isaac每晚会复盘视频前3–5秒留存、平均观看时长、完播率、复播率与评论高频词,并与其提前设置的阈值进行对比。


任何一项没过线,第二天Isaac就改钩子、改镜头、改剪辑。而一旦某条远高于均值(异常值),就立刻放大,横向做同类型挑战、纵向做连载、再做合辑投给长尾分发。


他把“爆一次”的运气,打磨成“能复刻”的机制——不是等爆,而是用密集试错与数据阈值,把爆点逼出来、复制出来。


在广告投不出去的情况下,如何从0起步实现千万营收?


1.3情感驱动:专注三种核心情绪


Isaac创作的视频中其实还藏着一条隐秘而关键的主线:情感驱动。


Isaac把每条短片都放进一个“情感三角模型”里,专注三种核心情绪:开头3秒用“结果先行”的画面点燃兴奋;中段用对比/反转吊起好奇;结尾用感官回报兑现满足感


在每条视频发布前,Isaac会先进行情感一致性测试:一条内容是否能“必触发”这三种预设情绪?若不能,就回炉重剪、重写字幕、重拍钩子。


长期下来,频道形成一座“情感记忆库”,观众一看到他的画面、声纹、字幕节奏,就会条件反射地准备好“兴奋—好奇—满足”的体验,这种情感一致性让平台更愿意反复分发、让用户更愿意连刷与分享。


PART2 平台策略


Mini Katana刚上线时,团队的第一反应也是跑“常规流程”,上Shopify、去Facebook/Instagram拉一波冷启动广告。


结果一脚踩进品类红线——Mini Katana的产品类目在多数广告平台里归为“高风险/武器相关”,创意一遍遍被判“违反政策”,就算侥幸过审,也会被限量、限投放版位、限转化目标。更糟的是,账号时不时被“灰色风控”,包括审核时间拉长、素材批量驳回,像是被平台按下“半沉睡”开关。


简言之,买量入口几乎被封。


但“封印”也带来了一个清晰的结论:与其在投放端切入,不如在内容端开路。


可一条视频丢到不同平台,命运完全不同。同样的三十秒,在TikTok可能像点燃火药,几小时冲上万级曝光;到了YouTube,反而要靠“讲得更完整”才能吃到流量;换到Instagram Reels,又要借社交关系链“二次扩散”。


Isaac意识到,不同平台的算法分发机制存在极大差异,这也就决定了跨平台内容绝不能简单搬运。于是他在平台布局上的做法是先把一个平台打穿,再考虑扩张而单平台打爆的具体做法则是我们在PART1中拆解的三点。


Isaac认为,当你能在单平台稳定复现异常值(而非偶尔走运)时,人设、叙事语法、系列结构都已“定型”,这时再扩平台,成功率与边际效率都显著更高。


而在扩展平台时,Isaac针对不同平台的算法差异,分别制定了监控指标:


TikTok像火箭:看初速,首1–3秒停留、前10秒完读率、1小时内互动/分享速度决定能否进更大流量池,曲线陡涨陡落。

YouTube像保温杯:看稳态与长尾,系列历史表现、复看/收藏、频道信任度更重要,冷启动曲线没那么陡峭,但能吃长尾复利。

InstagramReels像增压器:靠社交关系做二次扩散,收藏、私信转发、分享能把同一内容推到熟人圈。


在广告投不出去的情况下,如何从0起步实现千万营收?


例如,Mini Katana在TikTok把第一刀的“嘎嘣”声放在0–1秒抢初速;到YouTube会加2–3 秒的材质/价格上下文与一次慢放回看,换取长尾复看;到Reels则做“更体面”的封面与更少的字幕,适配转发场景。


否则,同样的“强钩子+快剪辑”,在YouTube可能因为“信息不完整、缺乏回看价值”而难以获得长尾;同一条在TikTok里加了8秒铺垫,又可能失去初速。


一句话总结:平台不同,打法不同;内容同源,表达各异。在Isaac的系统里,平台不是“复制粘贴的渠道”,而是不同功能的容器——TikTok负责“点火”,YouTube负责“保温”,Reels负责“增压”。


PART3 销售策略


既然Isaac是一位创业者,那其必然要形成对应的产品及销售。而Isaac的在销售端的做法也同样具有独到之处。


把评论区当“产品部”


在Isaac的打法里,视频评论区更像他另一个“产品部“。


Mini Katana的观众经常会在评论区“点菜“,例如观众会指定“下一把切什么”“盲测哪两把”,统计后Isaac会立刻把高频提案写进选题表,并在下一条开拍。


而这里的关键是同步做小批量试水SKU:要么上“限量”,要么做“短期补货”,在内容热度窗口期以最小库存暴露用户真实需求,并用当天下单率、加购率、缺货速度作为真实A/B测试结果,如果数据优秀则会加入常态化产品系列。


销售的原则是“不打断情绪”


用户之所以“看完就买”,不是因为Isaac的视频有强硬的口播或满屏贴标签,而是其在不破坏观看情绪的前提下,给出顺滑、几乎无感的购买出口。


核心是五个字:不打断情绪。


具体到平台,Isaac在YouTube基本不在视频里贴CTA,而是用说明区+置顶评论+主页固定入口承接;在TikTok,为了不影响首秒初速与完读率,同样避免结尾贴片,主承接放在置顶评论与个人主页;到了Instagram Reels,他更强调“体面可转发”,CTA主要写进配文与主页入口。


在广告投不出去的情况下,如何从0起步实现千万营收?

图片来源:YouTube


这属于不打断画面情绪的“轻入口”承接方式,观众愿意进一步行动时,“门”自然就在手边。


零售要做,但不要急着做


Isaac从不否认线下的价值,但他强调先DTC把内容-供应链-毛利打稳。


原因很简单:线下常见的账期、返利、上架费、促销分摊会把DTC端辛苦打下的毛利“抹平”,而且还要承担动销压力与陈列成本。因此他给自己设了三道“入场线”:内容产能稳定、


供给节拍可控以及价格与心智已建立。只有满足这三条,他才会择机进入线下零售。


同时,对于线下零售,Isaac也设计了“店内扫码→内容合辑”的路径,把线下客导回内容生态,再用内容驱动线下动销。


PART4 写在最后


目前,很多国内品牌的默认路径仍是“货—素材—投放—转化”:先堆SKU和库存,再外包几支“广告感”短视频上信息流,看ROI再加码。


问题是,这类内容缺少连续可看的“内容资产”;多平台一键搬运而不改写语法,换平台就趴窝;承接层面又常在视频里强行插卖点。


Isaac则坚持“把内容当增长引擎”,用“30天/60条”的密集试错逼出异常值,再把爆点拆成格式,沉淀成可连看的Binge Bank;单平台打穿后再扩平台,跨平台坚决不搬运而是改写脚本与封面语法;DTC先行沉淀毛利与数据,待供给节奏与议价力稳定,再择机进入零售并用内容带动线下动销。


这套方法论的优势在于:获客边际成本更低、内容变资产可复利、产品命中率更高、现金流更稳,组织也围绕“内容”形成有效协同。


当然,这套“内容驱动增长”方法论并非孤例:Liquid Death用独特的摇滚风格和诙谐幽默的内容把“饮用水”做到上亿美元规模;Glossier从美妆博客起步,通过社区共创内容模式实现品牌成功;Charlotte Tilbury基于创始人专业背景,通过跨平台娱乐性内容建立品牌权威性…


后续增长黑盒也会持续带来这些“以内容驱动增长”典型品牌案例的拆解,当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里“点菜”:想看哪一家、哪一招,留个关键词~

关联公司: 暂无
标签: 广告投放
这文章很赞
注: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,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