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刘三关
来源 | 公关头条(ID:PR_toutiao)
最近,刘强东聊起2008年汶川地震,爆了个猛料:
当年他带队冲进灾区前,竟给全公司写了封“类似遗书”的信。
这封特殊的信件让人们看到了,电商巨头的光环下,刘强东的家国情怀与向死而生的担当。
这份厚重的价值观,注入了京东的骨血,至今影响着企业的每一步抉择。
一封“遗书”
十四个昼夜的硬扛
时间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。
四川汶川,一场里氏8.0级的特大地震猝然降临,山河崩裂,满目疮痍,数万生命瞬间被吞噬,举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与慌乱。
信息阻隔,道路塌方,震中地区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。
5月13日,地震发生的第二天,远在北京的刘强东,心急如焚。当时京东还远非今日的巨头,创业艰辛。
他没有犹豫,掏空了个人账户,将当时仅有的12万元人民币存款全部捐出。这在当年,对于一个仍在爬坡阶段的创业者来说,已是倾尽全力。
然而,捐款并未能平息他内心的焦灼。电视里不断滚动的灾情画面、同胞受难的场景,让他寝食难安。
“光给钱不够,灾区需要人手,需要物资,需要有人去!”深思熟虑后,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诞生:东子亲自带队,深入震中灾区参与救援!
这个决定的风险有多大?2008年,通往重灾区的交通几近瘫痪,通讯完全中断,余震不断,山体滑坡和塌方随时可能发生,疫情风险也在悄然滋生,但刘强东没有退缩。
他联系了一群志同道合、热爱越野探险的朋友。没有专业救援背景,但有满腔热血和越野车。他们计划从北京出发,驱车近2000公里,目标直指灾区。
出发前夕,一个现实而沉重的问题摆在面前:此行凶险莫测,万一回不来怎么办?
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,他必须对公司和员工有个交代。于是,刘强东提笔给京东全体员工写了一封信。
这封信交代了“如果遭遇不测”,公司的管理权如何交接、业务如何延续等关键事宜。
这不是煽情,是一个男人在奔赴生死战场前,用最冷静的方式写下的责任状。
这封“遗书”,无声却震耳欲聋地宣告了不计生死,必赴前线的决心。
整整14个昼夜,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退缩,最朴实的行动在绝望的废墟上点燃起希望的微光。
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,给刘强东和京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一方有难,京东支援
回到北京后,刘强东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在公司内部立下一条铁律:
今后,无论国家任何地方发生重大灾害,当地或邻近的京东仓库负责人(仓储经理),有权并且必须第一时间将仓库里能用于救灾的物资(如水、食物、帐篷、药品、日用品等)捐赠出去。
看似简单的规定,其实是刘强东对“效率即生命”的深刻理解。
灾难面前,分秒必争,传统的层层审批流程会耽误救援时机。
他选择相信一线员工的判断力和责任感,给他们临机决断的权力。
事实上,此后十多年里,刘强东一直在践行这条铁律,成为业界救灾响应的标杆:
2010年玉树地震、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、历次南方洪涝灾害...京东物资快速响应,配送车及时出现在灾区的街道。
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,武汉封城初期,物流几近停滞。京东凭借其遍布全国的仓储物流网络,成为极少数能将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高效送入武汉的企业之一。
无数医疗防护服、口罩、消毒液、方便食品等通过京东物流,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疫一线。
“第一时间”、“最快送达”——这不只是口号,它证明了,商业力量在关键时刻可以转化为高效的社会救援力量。
这份源于汶川的承诺,在一次次灾难中得到淬炼和升华。
“钞能力”背后的赤子之心
刘强东的温度,不仅体现在国家大义的担当上,更深深烙印在他对故乡的深情之中。
这些年来,他一直在努力反哺自己的故乡——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光明村。
“春节特别红包”,是一个持续十年的约定。自2015年春节起,每到除夕,无论多忙,刘强东必定自掏腰包,为光明村全村60岁以上老人,每人准备万元红包。
这不是一次性作秀,而是一份持续了超过十年的承诺;退一万步讲,哪怕是作秀、是伪善,这笔钱对农村老人们也是实实在在的过年底气。
2025年春节,京东大型公益活动“我给老家送年货”,为宿迁地区送出的年货总价值超3000万元。
刘强东对家乡的投入,远不止于个人馈赠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除了“撒钱”,他也在花真金白银“造血”家乡。截至2023年底,京东集团在宿迁的总投资额已累计超200亿元人民币!
这笔巨额投资带来了什么?
建设了规模宏大的京东商城信息科技产业园,吸引带动了大量客服、物流、信息技术、电商运营等上下游关联企业落户宿迁,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电商产业链。
这也直接和间接为宿迁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,让许多当地人实现了就业。
宿迁从苏北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,逐步成长为颇具活力的电商名城,刘强东和京东功不可没。
对家乡输血又造血,这不正是一个企业家最朴素的乡土情怀吗?
刘强东的价值观,是京东的魂
从汶川地震时的遗书,到对家乡的深情反哺,东子强烈的个人价值观对企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社会责任并非企业做大后的装饰品,而是源于内心的本能。刘强东的价值观,尤其体现在对“人”的重视上。
他认为,企业的成功与社会福祉密不可分,而他确实一直在践行以人为本的行动:
京东自成立之初,就坚持为一线快递员在内的符合条件的员工全额缴纳五险一金,这在电商物流行业早期普遍依赖外包、劳务派遣以降低成本的环境下,是巨大的成本投入。
最新数据:2025年,北京地区京东快递员税前平均月薪已超过1.3万元,处于行业领先水平。
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,同样是这一理念的延续。这不仅仅是福利,更是对劳动者尊严和权益的保障。
如此一来,对内也形成了强大的企业凝聚力、向心力和执行力。
尽管去年京东曾闹出“兄弟门”的风波,但不可否认的是,现在东哥的“兄弟”们确实愿意为之奋斗。
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基因,并非牺牲商业利益,反而是构建了难以模仿的长期竞争优势。
既满足了公众股对企业的期待,又容易获得用户的情感认同和社会各界支持,夯实发展的根基。
京东的崛起与发展,既是技术、模式、供应链的胜利,更是掌舵人价值观的投射。
刘强东用行动证明,在追求商业成功的路上,“向善”并非负担,而是最深沉、也最硬核的驱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