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内打开

16车连环爆撞!小米SU7称霸马路

广告洞察 2025-06-13 关注
关注推荐 取消
梁玟玟 自由撰稿人 关注
Slide 2
Slide 3
Slide 4
Slide 5
Slide 6
Slide 7
Slide 8
Slide 9
Slide 10

作者 | 刘三关

来源 | 公关头条(ID:PR_toutiao)


小米SU7又出事了!


6月11日,有网友曝光河南郑州街头突发一起严重的多车连撞事故:

 image.png


一辆小米SU7疑似驾驶失控,上演现实版速度与激情,连续撞击16辆非机动车及汽车,场面惨烈。


据目击者拍摄画面及现场救援群众透露:这辆小米SU7在左转车道违规右转后,与直行车辆发生碰撞,随后车辆失控从路西横冲至路东,接连撞翻8辆汽车、7辆电动车、1辆摩托车(具体细节尚未确认)。


现场视频显示,多辆电动车残骸散落路面,部分伤者瘫坐地上。



涉事小米SU7车头严重损毁,前机盖变形翘起面目全非。驾驶员疑为一名年轻女性。

 图片


据悉,事故造成现场部分人员受伤,万幸的是未造成人员死亡。


目前,涉事驾驶员已被警方控制,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。


1.png

小米SU7最低的配置是车主


这句略带调侃的吐槽,或许最能表达小米汽车公关部的心声。


事实上,“车祸”带来的舆情冲击,已经让他们频繁陷入“灭火”的节奏,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忙的部门之一。 

 


6月11日上午,另一起在青岛街头起火的事故也备受关注:一辆停在路边的银色SU7 Ultra车头被烧得焦黑、车门被烧毁,随后消防人员将火扑灭。

 


事故原因成为了讨论的焦点。据知情网友描述,起火源于车内自带的四瓶白酒——


当有车从工地突然驶出与SU7 Ultra发生撞击后,车辆气囊点爆,导致副驾驶放置的4瓶白酒在20秒内引燃起火。


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。


为了平息争议,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紧急发声,强调事故为“普通交通碰撞导致车内易燃物起火”,言下之意并非车辆质量问题。



但舆论场上,关于SU7安全性的质疑声却此起彼伏。


除此以外,“小米汽车高阶驾驶培训发生致命车祸”的谣言也让雷军很头疼。


有网友爆料曝光了几张群聊截图,称小米驾校“两天三撞”、“进去学习的不能带手机了”,并附上“事故”照片:


一辆海湾蓝色SU7疑似失控冲出车道,倒在绿化带上,四周一片狼藉。

 


大量自媒体散播事故图片、污名化培训项目甚至捏造伤亡谣言,严重误导公众。


李肖爽第一时间回应:“为了感受车辆极限,用户在训练中会挑战高强度工况,偶有状况属正常,这恰是培训价值所在。”


随后小米公关部负责人王化和雷军转发声明,强调启动法律程序追究造谣者责任。

 


作为热度数一数二的网红神车,小米SU7似乎陷入越红越被苛责的怪圈;


而个别车主不规范的驾驶骚操作以及别有用心者的污蔑,更让小米的造车之路荆棘满布。



2.png

车祸频出,小米该背锅吗?


小米SU7的事故率不一定最高,但曝光率绝对是行业顶流。


自去年发售以来,有关SU7的大小事故几乎从未停歇——无论起因是否与车辆相关,只要事故车是SU7,自媒体与吃瓜群众便蜂拥而至。



仔细盘点会发现,除3月29日的高速燃爆事件调查结果尚未完全公布外,“SU7出车祸必骂小米”已成某种“政治正确”。


当车主超速或者违规驾驶,舆论质疑的焦点往往是“设计缺陷”、“SU7失控”。


这种将单一事故无限上升为品牌问题的逻辑,是否忽略了驾驶员的责任?


跟风谩骂固然可耻,但带节奏引导舆论更为可恨。


某些媒体对SU7的双标尤为明显:同类新能源车型发生碰撞起火被自动过滤;而SU7的事故必被冠以“又出事了”的耸人标题。

 


更有甚者,将驾驶员的失误刻意模糊,转而质疑车辆的故障。


在各路牛鬼蛇神的渲染下,小米的问题被不断放大,事故率被无故抬高。


本质上,是雷军的个人热度让小米汽车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。

 


雷军的每一次公开言论、小米每款产品的细节都被置于显微镜下,这种关注度让SU7一次次成为了舆论的靶心。



3.png

放大镜下的小米,如履薄冰


尽管“车祸新闻”不断,但小米SU7的销量与口碑依然坚挺:


自上市11个月内,SU7累计销量突破32万辆,2025年4月以28,585辆的成绩位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。

 image.png


如果车辆真有严重质量问题,为何仍有消费者抢着购买、甘愿等待数月交付?


车圈终究是要用销量说话的。消费者的真金白银,印证了SU7在性价比、智能化等维度的竞争力。


当然,作为造车新势力,小SU7并非完美无缺。毕竟也有车主反馈SU7后排空间局促、雨刮器凹槽易积杂物等细节问题。


但这些瑕疵是否足以否定产品本身?当一款车以20万级价格提供30万级配置时,消费者似乎更愿意包容其成长中的不足。


眼下,随着销量与交付量的进一步增长,小米汽车的舆论压力几何级上升。


YU7发售在即,SU7的负面舆情无疑为新品上市蒙上阴影。


如何在网红体质与产品口碑间找到平衡,成为小米汽车的当务之急。


面对不间断的负面新闻,小米要更主动更及时地应对舆情,用调查、技术报告击碎猜测。


而作为旁观者,我们也要学会理性分析:


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当下,事故的发生存在多重因素,驾驶员操作、道路环境都可能成为诱因。


将单一事故简单归咎于品牌,既是对事实的不尊重,也会误导潜在消费者。


当雷军说出“小米汽车要在未来15年跻身全球前五”时,或许已预料到小米汽车的道路不会平坦。


从手机到汽车,小米总伴随着争议,但32万辆的销量证明,市场终究会给认真做产品的企业以机会。


只是在聚光灯下,SU7需要迈过的,不仅是技术关与质量关,更是舆论场上那道 “期待与苛责并存” 的平衡木。

关联公司:
标签:
这文章很赞
注: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,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