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内打开

一支童装广告却让成年人泪奔,巴拉巴拉是怎么做到的?

关注推荐 取消
梁玟玟 自由撰稿人 关注
Slide 2
Slide 3
Slide 4
Slide 5
Slide 6
Slide 7
Slide 8
Slide 9
Slide 10


最近一支名为《中国小朋友》的短片在各大平台被大家集体转发


而网友们说的最多的就是: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。


这支广告的出品方也是众多90后的童年白月光——巴拉巴拉


这也让不少网友惊呼:我以为你们拍电影的,没想到是小时候抱过我的巴拉巴拉。

一个快被90后遗忘的品牌,是怎么用一支5分多钟的短片成功出圈的


关键就在于“回忆”。 


用真实的成长瞬间,唤醒东亚文化下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。


1、放大那些被成人世界忽略的“小事” 



广告中没有任何宏大口号,反而将镜头对准了孩子生活中那些成年人觉得“不起眼”的瞬间


第一次目睹生命的消逝,心里默默举办一场葬礼;



第一次告别心爱的小兔子,鼻尖泛酸却强忍泪水;



第一次抗拒穿姐姐的旧衣服,把它扔进花盆;



第一次给内心的小房间挂上门锁,只把心事说给猫猫听……



这些瞬间,是每个人成长路上都经历过的“隐秘时刻”。


短片用细腻的镜头语言,将这些瞬间一一呈现,让观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让观众惊觉:


原来自己就在这些无数个不起眼的“第一次”中,长大成人。



就像短片中的文案说的:


那么多的第一次啊,像悄悄丢进湖面的石头,湖水,又默不作声地涨了一点点。


此外,短片中养的小动物被打包送走、独自背着书包去上各种辅导班、在父母的摊位上不知所措、竞争班干部落选、生病挂水还在写作业、二胎家庭姐姐总是要让着妹妹……



都是强调懂事规训的东亚教育体系下极具代表性的场景而许多8090后的人,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长大。


这也让这支广告成为一场集体性的“情感考古”。



2、素人儿童的真实力量  



就像做品牌需要靠价值观和产品力两条腿走路,一支片子和好坏,一是看立意,二是看导演的调度和演员的发挥。


常规的童装品牌广告相比,巴拉巴拉没有选用“表演型童星”片中孩子多是未经训练的素人。



而这支短片背后的团队,是做出过蕉下“惊蛰令”、宝洁“老简历”的群玉山。


短片的导演在社交平台透露:


前期选角团队提供了大量的素人小朋友,团队会根据需求对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考察,看他和角色的契合度是否高,孩子的性格如何。


在拍摄现场利用美术的空间规划以及摄影的执行直觉,让孩子们尽量在一个“不被注视”的情况下让故事真实发生,这一切都源于孩子本身的敏感和优秀,拍摄团队不会进行任何大人视角的干预,只做引导。



这种以儿童视角展开真实还原的拍摄方式,恰恰是引起用户共鸣的关键


结语


巴拉巴拉的短片出圈,本质上是情绪营销的胜利。


而情绪营销的关键,就在于找到未被满足的集体记忆。



《中国小朋友》这支广告唤醒每个大人心里已经被遗忘在角落的那个孩子,并且轻轻对他们说了一句:


我懂你。

关联公司: 暂无
标签:
这文章很赞
注: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,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