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帽子
这里是新生热评栏目:
主要是围绕部分热门案例与热点,进行新生视角的点评。
前几天,在朋友圈刷到一支同行做的广告
乍一看觉得还挺有意思的,初步判断应该有出圈的潜质。
PS:行业内对出圈的定义,一般指广告不仅在自己的目标受众中流行,还能被更广泛的群体所知晓和讨论。大白话就是说广告不再是内部自嗨,而是真正被网友看见了。
因为它满足了几个特质:
这里我召唤了我的小助手DeepSeek让它展开解释下:
而且这个广告其实要表达的东西很简单,跟企业要表达的内容也十分相符。
一眼即懂:奶牛在「认养一头牛」的待遇特别好。
一天后,果然在热搜看到了这则推送:
我给同行的留言是:羡慕~
朋友回复:被喷惨喽!
我去微博翻了翻评论,一看,热评还真是吐槽声一片。
说实话这个角度都能找到也真的是离谱,
微博还有多少正常人类——?
后续再去看的时候,风评又反转了。
反转真的是互联网一大特色: 当你开心地分享一则创意时,你大概率会被喷; 当你把喷子的言论挂出来时,又会有另一拨人过来站台。
当然这里面,少不了媒体的讨论与放大。
从媒体的标题来看,一看很容易引发敏感肌,我们广告人有时候取标题,也是嫩了点。
“广告被质疑嘲讽打工人”
“认养一头牛刺痛了谁的玻璃心?”
其实从热度来看,支持者还是占大多数的;甚至让人怀疑,会不会是企业或代理商故意提高声量,让大众的观点来淹没杠精?
虽然过程不得而知,但我们也很想借此机会, 来聊聊广告作品中的舆论危机。
2025年了,也许是男女对立、阶级对立、贫富差距等问题逐渐加剧,且现在打工人的问题分外敏感,我就发现,干广告、干公关的,无论说什么都有人挑刺,甚至,大家的输出已经开始不讲逻辑,只在意所谓的“情绪价值”。
随便举一些例子:
- 瑞幸 x 付航摘椰子
有人说:在暗示付航摘椰子?奴役打工人?
- 饿了么 x 冬至 建议冬至放一天假
有人说:明知道放不了假,为啥还要建议放假?你来给我补这一天的工资?
- 钉钉 x 杭州招聘 帮杭州抢人
有人说:为什么总是杭州?让其他城市怎么办?
有时候觉得这个行业真是没救了,有些评论甚至来自同行。而且广告人内部特别能产出杠精,也许是出自某种程度的“文人相轻”。
网友更是敏感肌群体,有些杠精的论点真不知道哪来的。所谓群众总是盲目的,而那些反对的声音总是特别刺耳,组成了异常响亮的联盟。
这几天何同学的微博也是被怼上了热搜——
从心理学的角度,何同学是在练习自身的拒绝,这是一件很需要勇气和鼓励的一件事。只不过私人表达,变成公众表达,就容易被曲解变味。
而创作者总是离不开被曲解的宿命,发表了任何言论,一旦被找到攻击的突破口,就要花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精力去解释、澄清。而一旦陷入自证陷阱,就很难跳脱出来。
且,这个事情里有个特别诡异的地方,就是每当你试图去解释、澄清的时候,总有声音告诉你:不要「浪费时间」去自证、去解释、去澄清。因为在他们眼里,这是一种浪费时间,别人不会接受和认可你的观点,甚至当你和负面声音纠缠在一起时,你也成了泥淖。
何同学作为公众人物更难「自证」。
可是——这本质上和支持被家暴不发声、被不公平对待了别维权有什么区别?
沉默的大多数试图接管和掌控这个世界。
这太恐怖了。
这里我们也想提到甲方与代理商之间微妙的友谊与关系,我们常说,决定营销上限的是甲方的水准,一个作品的出街,应该所所有人共同的决定,所以的确不存在让代理商背锅的空间。
正因如此,甲方的共同面对才显得更为珍贵。
一个企业的气度,不仅从大胆启用创意初见端倪,更因勇于面对舆论而闪闪发光。
而现在的舆论环境,也是时候联合进行整顿了。前阵子看到网络舆论的针对举措,期待尽快推行,一定程度约束网友的极端言论。
广告创意与舆论的博弈,任重而道远。
我们是谁
一家由两位女性创作者发起的泛广告营销类青年媒体
联系我们
393114480@qq.com
微信号:wuxiaobao2233
“我们周末不爱追热点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