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妇女节,SK-II推出短片《素的,我敢》,邀请张钧甯、汤唯等明星还有一众素人“素颜”出镜,鼓励女性“勇敢做自己”。
然而,广告投放后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,反倒被网友群嘲:
SK-II的妇女节广告为什么会翻车?
1. 简单归因:将素颜等同于女性觉醒
SK-II的妇女节campaign,试图将“素颜”与“做自己”划等号,却忽视了现代女性审美的多元化趋势。
当Z世代在小红书发起“无效化妆vs有效化妆”讨论、发布爆改老妈妆容时,SK-II仍将“素颜”设定为唯一正确选项,这在本质上是对女性自主选择权的否定。
就像网友质疑的:“什么时候素颜也可以列入勇敢故事了?化妆明明也是在做更好的自己。”
更无语的是,广告最后喊出“素的,你敢吗?”,感觉不是在邀请用户互动,而是赤裸裸的挑衅。
不素颜就是不敢做自己,这是把化妆的女生都当成“不素之客”了。
2. 画面悖论:伪素颜消解创意的可信度
广告中出境的女生,不管是妆容还是皮肤状态,都可以说是精心设计过的“伪素颜”。
这反而强化了容貌焦虑——连明星都需要化妆品加持才能“素颜见人”,普通女性该如何自处?
3. 创意硬伤:谐音梗暴露出品牌部的策略懒惰
可以看得出,“素的,我敢”这句slogan是在试图复制SK-II此前“她们为什么不Zhuang了?”的思路。
但相比2024年“Zhuang”字双关(妆/装)引发的关于“脱美役”的深度共鸣,此次谐音梗直接取材于网络段子,既缺乏价值观穿透力,又因过度口语化消解了SK-II的品牌调性。
一群人在广告中重复“素的”,只会让网友疑惑:这素在干什么?
这场翻车事件背后,也暴露了SK-II在价值观表达层面已经开始“老龄化”。
SK-II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强化价值观营销的?
SK-II最初是日本本土的高端护肤品牌,1980年正式进入香港和台湾市场,凭借“神仙水”(护肤精华露)迅速打开知名度。
1998年,SK-II进入中国大陆市场,定位高端护肤领域,酒红色包装与简约设计成为其标志性视觉符号。
2000年后,SK-II被宝洁集团收购,进入全球化扩张阶段。在保持科技属性的同时,开始强化价值观营销。
2015年SK-II推出“改写命运”主张,标志着SK-II从“产品功效驱动”转向“社会议题驱动”。
例如,2016年《她最后去了相亲角》聚焦“剩女”标签,通过素人故事探讨婚姻焦虑。
这种“价值观先行”的策略曾让SK-II成为女性营销标杆。
但这个策略发展到今天,SK-II似乎已经从“女性主义盟友”变成了强行说教的“教导主任”。
说回SK-II今年的妇女节广告,《素的,我敢》一边鼓励素颜,一边用精修画面制造新标准,暴露了品牌“既要女性话题红利,又不敢放弃传统理念”的矛盾。
同时,大玩与目标用户毫不匹配的网络语言梗,尬得人脚趾扣地。
这也给品牌们提了个醒,在女性议题上,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她们该素颜还是化妆,而是让每个选择都值得尊重。
如果SK-II还在“素颜=做自己”的口号里打转,那需要“改写命运”的就不是消费者了,而是SK-II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