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天前,据媒体报道,腾讯广告市场副总经理及腾讯智慧零售市场副总裁常越(Eric)已离职。这位在腾讯效力九年的老将,曾主导广告业务的市场战略与智慧零售数字化转型,其职业轨迹与腾讯广告从“流量平台”向“生态服务商”的转型高度重合。
常越
公开资料显示,常越自2016年加入腾讯以来,始终担任广告市场及智慧零售领域要职。他曾在英特尔、戴尔等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管职务,拥有普渡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,具备丰富的数字化转型与市场营销经验。
目前,腾讯广告业务市场部大约有80名员工。在国内现有的广告平台中,腾讯广告业务的市场部是成立最早、规模最大的,并且其组织结构最为完备。常越的离职变动不仅标志着腾讯广告市场高层的一次重要更迭,也预示着腾讯广告市场部即将迎来一系列架构调整。
据悉,腾讯广告业务市场部未来将不再作为独立建制存在,但其核心市场职能将被保留,并融入到广告业务的销售线、产品线以及其他中台部门中。这一调整旨在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整体运营效率。目前,据一些和腾讯广告合作的供应商透露,双方的合作已经处于停滞状态。
显然,此次调整中,过往整个市场部门的价值会有新的评估和定位。腾讯广告市场部被拆分为更贴近业务前端的销售、产品及中台团队,标志着市场职能从“独立建制”向“毛细血管式渗透”的转变。
常越时代的市场部曾通过奢侈品线上化、零售数字化等项目推动行业标杆案例,但其组织形态仍保留着“外企式市场中心”的烙印——强调策略高度统一,却与本土化、碎片化的客户需求存在响应滞后。此次拆分可视为对“大平台病”的矫正:将80人团队化整为零,融入业务链条,本质上是对“市场职能价值重估”的实践。
其实腾讯此次调整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全球广告平台市场职能演变的缩影。Facebook、Meta、Google等企业早已将市场团队分散至产品与运营体系,抖音生活服务部门甚至将市场序列改为运营序列。
传统市场部的核心使命是品牌建设与客户教育,但在数字化广告生态中,“品效合一”的边界已被彻底打破。当广告产品的复杂性(如oCPA出价、RTA实时投放)需要与客户业务场景深度耦合时,市场团队必须从“教育者”转型为“解决方案共创者”。
将市场职能嵌入销售线,可缩短从需求洞察到产品优化的反馈周期;融入中台则能强化数据反哺能力,例如通过客户案例库训练AI投放模型。此外,将市场团队并入业务部门后,可通过共享KPI体系(如客户留存率、GMV增速)实现资源精准投放。例如,智慧零售市场的活动预算可直接与商户增量挂钩,避免传统品牌广告中难以量化的投入。
腾讯广告市场部作为“国内最完善的市场团队”,其科层制架构在高速迭代的竞争中逐渐显露出弊端。独立市场部需经历“需求收集-策略制定-跨部门协调-落地执行”的长链条,而分散至各业务单元后,市场人员可直接参与客户谈判、产品需求评审会,甚至与技术团队共建API接口文档。这种“前线作战模式”更符合广告平台“客户成功即核心竞争力”的行业特性。
对腾讯广告市场而言,在“产业互联网”战略驱动下,当广告业务需深度耦合零售、金融、文旅等实体行业时,市场人员必须成为“行业化运营”的关键节点,而非停留在通用型传播层面。而在算法与数据主导的广告生态中,市场部是否仍是必需建制?Meta的“营销科学团队”做法是将行业洞察转化为自动化投放模板,通过Ads Manager平台直接赋能中小客户,减少人力介入。
常越的离职与腾讯广告市场部拆分,本质上是对B2B营销底层逻辑的回应:当广告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从“流量规模”转向“生态服务深度”时,市场职能必须摆脱“成本中心”的定位,成为业务增长的直接推手。这场变革的成功与否,将取决于腾讯能否在组织碎片化与战略统一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,而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季度的客户留存率与ARPU数据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