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在前篇《六大「真需求」拿捏2025:从关注「功能」到共振「情绪」》揭示了「真需求」的本质——思维转换,并系统阐述了NEW思维1——从关注「功能」到共振「情绪」的转移。
本文将继续解构第二个NEW思维范式:从卖「物」到没事「找事」。
用户购买的其实是「事」,而非「物」;我们不只提供商品「物」,还要通过商品物提供体验「事」!
——铃木敏文《待客之道》
这次联名,比10次父亲节营销都靠谱,男性购买力颠覆了我的认知!
——瑞幸CGO杨飞
有人总结了2024年的瑞幸咖啡:联名36次,平均每月3次联名,比去年更加勤奋;上新50多款新品合作31个明星,营销活动上热搜16次,话题流量遥遥领先。
传统认知中,跨界联名IP与蹭热点常被视为流量收割、产品破圈及制造社交货币的营销工具。NEW思维2则重构思考路径——首先洞察“物”背后有什么“事”;然后从“事”中找到希望获得的“体验”,最后给出“新的购买理由”。
这正是铃木敏文「事」理论的现实案例,亦是腾云美式引爆男性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:它为「男性释放消费力」建构了极具说服力的“合理化消费”理由。
欧洲大陆正弥漫着复杂情绪:“德国(57%)、法国(53%)、英国(45%)和瑞典(42%)的多数人认为,12个月后他们的国家经济将处于萧条或衰退中,”她告诉VML Intelligence,“在接受调查的任何国家中,不到10%的人对经济将增长持乐观态度。”
——VML Intelligence伟门智威《未来趋势100》
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前提:全球及中国经济已经无法回到三五年前那种昂扬向上的增长态势。
如今,“割裂”、“黑天鹅”、“低增长”成为生存底色,无论变化是好是坏,我们都置身于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中。如何“有韧性”地挺过去,将是每个人今后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探讨的问题。
在此剧变中,消费心理和行为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蜕变:
其一,风险规避意识增强。面对迷雾笼罩的经济前景,人们不想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,不愿蒙受损失的“规避损失”心理会变得愈加普遍。毋庸置疑,消费紧缩时代来了。
其二,价值锚点重新校准。新一代消费者开始践行"精准消费主义",在必需品与情绪价值领域重金投入,同时大幅削减非核心开支。这种现象被赋予一个体面的称呼——“张弛有度的消费”或“反思型消费”,本质是从被动节流升级为主动摆脱消费主义的欲望绑架。
其三,“野生”消费范式涌现。面对“生活成本危机”,先锋群体正在重构消费哲学,如:平替经济学破解品质焦虑,"穷而不贫"重定义生活尊严,知识消费构建认知护城河,篡改式消费解构品牌溢价。这些反传统生存智慧正在重塑商业底层逻辑。
当传统"物"的吸引力日渐失效,当定位和痛点思维难以穿透认知防线,铃木敏文提出的「事」的思维,正在为商业世界开辟出捕捉真实需求的创新路径。
所谓「物」的消费,是指购买产品本身所带来的价值,往往止步于功能兑现;而「事」的消费,本质是通过消费行为完成自我表达的“事情”——消费者真正购买的是一个重塑生活场景的「正当理由」,一段未曾体验的「情感共鸣」,或一个为人生赋予意义的「精神支点」。
对这种消费需求的理解要求品牌完成三重跨越:透过「物」去洞察用户所追求的「事」,还要敏锐地捕捉并创造出他们渴望的「新体验」;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积极探索并建立「新关系」,帮助那些支持我们成功的用户不断成长、进步,变得更好。
为了深入理解“事”的消费,我们从以下四个「事」展开:
当今品牌界和广告业正面临一场“平庸末日”。
Eatbigfish战略家亚当·摩根与System1创新官奥兰多·伍德发出联合预警:当技术迭代与规模效率的共谋,正在催生令人窒息的同质化深渊。
文化观察家凯尔·柴卡(Kyle Chayka)在戛纳演讲中提到,互联网倾向于“迭代文化”,任何成功的内容都会被无限复制,“这不会产生独特、有趣的文化,而是导致最低的共同标准。”
进一步,System1首席创新官奥兰多·伍德(Orlando Wood)在《创意商业通讯》中揭示关键洞察:表演性推动品牌长期增长,而销售性则带来短期销售。虽然两者都很重要,但表演性与更大的增长和利润密切相关。“观众对被迫推销感到厌倦,现在是广告业重新学会如何为他们表演的时候了。”
全球四分之三的人认为品牌应该更加努力地变得有趣,73%的人希望品牌更加努力地用他们的营销“惊艳”他们。——VML Intelligence伟门智威《未来趋势100》
这正是瑞幸、名创优品、蜜雪冰城们持续“表演”和努力制「事」的底层逻辑:在消费剧场中,每个品牌都是需要「持续抢戏」的主角。
反观喜茶VS霸王茶姬,必胜客VS萨莉亚,家乐福们VS奥乐齐,如果没有「持续抢戏」,失去主角光环,有可能沦为配角,甚至被边缘化!
“在前景不明朗、充满不确定性时,人们不想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,不愿蒙受损失的“规避损失”心理会变得愈加普遍”,然而,铃木敏文同时揭示:“尽管如此,这并不代表人们不愿消费,而是指他们越来越渴求「正当化消费的理由」”。
那么,什么是「正当化消费理由」?用户在消费时,不是把钱花在“物”上,而是用在自己想体验的“事”上。
张弛有度的消费:在奥乐齐,用户在工作日购买各种9.9元,但到周末,则会购买更高级的食材面包牛奶等。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周末时光珍贵,通过自我奖励性消费稍微奢侈一下。价格梯度背后,是「日常节俭」与「周末珍贵」的双重人格共振。
差异化个性化消费:为什么同行都在“卷”价格,名创优品却能悄然提价(从10元客单价到14.2元)?甚至与《恋与深空》抱枕卖到399元。这与瑞幸的策略如出一辙,当商品成为个性宣言,价格敏感度自然消解。
有价值有意义的消费:董宇辉的商品价格为何高于其他平台,却依然吸引了大量“丈母娘”前来购买?因为他为直播带货赋予了新的价值:传播知识、助力农业发展、推动地方文化旅游等。这里交易的不仅是商品,更是参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入场券。
无论是基于自我奖赏机制、个性化诉求,还是价值赋能型消费,这些都为消费者提供了“正当化消费的理由”,让他们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满足。
假如细思一下“种草”的本质:你会发现被“种草”的需求,都不是所谓的“刚需”。当没有“刚需”的时候,消费的欲望就需要被激发“种”,就是撒下种子,去培育和刺激;“草”,就是欲望,就是希望,就是“小确幸”!
此时,商业思维的进化方向已然清晰:与其不断琢磨如何定位和改进我们的产品与服务,不如将重心转向如何帮助用户实现更好的自我状态。
这个理念在日本川崎7-11便利店的改造实践中得到完美呈现。基于63%女性客群占比的精准用户画像,该门店以“事”的思维重构了空间逻辑:
事1:状态管理赋能。鉴于许多女性在各种场合下都渴望展现完美状态,因此店内特别增设了女性专用的梳妆更衣室,提供一个私密而舒适的空间。
事2:应急需求响应。交流发现,女性顾客为何会选择在7-11购买长筒丝袜?往往并不是为了追赶时尚,而是应对突发的勾丝脱线等紧急情况。换句话说,女性不是单纯的购买“物”,而是寻求“脱线”后的能够快速恢复优雅,因此,一个宽敞便捷的丝袜更衣室显得尤为重要。
事3:决策心理优化。此外,他们还注意到,女性的营养品补品往往与男性的产品摆在一起,使得许多女性不好意思选择。为了让女性顾客感到放松,特别设置了女性专属的饮料区、营养区、常温区和热饮区,旁边也陈列着长筒丝袜,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购物氛围。
这些创新举措下,销售提升显而易见。
什么是「理想的设计」?并非在于如何生产吸引人的产品,而是在于如何重新树立一种让人们能感受到物品吸引人之处的「生活」;这不是一个平面和产品设计的理论,更是一种社会设计的哲学——也就是,理想的设计,它的对象不是「物品」,而是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」。
——原研哉
曾几何时,许多品牌自豪地扮演着“生活方式引领者”的角色::无印良品通过极简美学定义生活秩序,茑屋书店以「提案式消费」重构阅读场景,小众品牌借「断舍离」理念对抗物质过剩,共益品牌通过环保主张重塑消费伦理。
然而在新时代中,新一代消费者正在打破这种单向输出模式。他们开始追问本质:物质究竟该承载何种价值?生活是否必须遵循既定模板?当精明且具主见的消费者拒绝被动接受,品牌的角色必然从「定义者」转向「共建者」——不再高声宣讲生活教条,而是与用户共同探索生活的新可能。
这种转变的最佳印证是小红书的蜕变:摒弃了过去空喊口号的「生活定义权」,转而以各种眼花缭乱的行动引导、与用户(消费者、KOC、品牌)共创「生活实验场」——当用户们真正成为生活方式的共创主体时,小红书便完成了从「指导手册」到「实验日志」的进化。
当你在“物”陷入同质化困局,没有办法产生区隔,不妨换个思路,遵循「透物→找事→新关系」的进化路径实现破局:
如果你直接问用户想要什么,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某个具体产品的功能或使用价值(更便宜更快更好)。然而,作为品牌人,需要更深一步地追问:
必胜客正是「叙事缺位」的典型——面对消费降级和竞争压力,试图通过19.9元的超值“物”成为“萨莉亚的平替”,实则陷入价值认知混乱。
人们通过“物”来体验“事”,并从中感受到价值与满足感。因此,你需要持续为用户提供购买理由,使他们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合理的。高大上的说法是——编织消费意义网络,为每个价格刻度注入情感价值和文化势能。(见案例3)
如果你已经认同了上述理念,接下来就是摸索着和用户建立新的关系,这一点会在后文详述。
肯德基「疯四文学」和「麦门」就是典型案例:肯德基促销活动(周四会员日优惠)→进化为亚文化符号(段子创作狂欢)→最终成为社交货币("V我50"成代际暗语)。这个过程本质上是通过持续的内容共创,将交易关系转化为文化共同体。
在「疗愈」心理学概念流行之前,旅行是旅行,文化是文化,宠物是宠物。然而,当这些传统“物”与「疗愈」这个“事”结合后,便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。
如今,全球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在寻找那些能够治愈心灵的独处之地。他们渴望的是深度反思,轻松休憩,或者与自然重新建立那份久违的联系,这已成为一种充满意义的休闲方式。
在中国,传统“打卡式”的旅游消费逐渐让位于深度体验的“疗愈旅修”:从雪山到古镇,从森林瑜伽到禅修冥想,疗愈旅修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未来。这场“疗愈旅修”不仅改变年轻人的旅行方式,也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找到了新的方向。
以此展开,任何与旅行相关的“事”都可以和「疗愈」沾边:
想象力可以继续延展:
这些是传统的“赛道”吗?非也,他们只不过为原来的“物”赋予了“事”。
曾几何时,返校季只是意味着抢购新文具和“长大”穿的衣服。然而,在Z世代和α世代手中,这个传统时刻已蜕变为一场盛大的「美学觉醒仪式」。
这群数字原住民将开学日重塑为一场「个人品牌发布会」,凌晨四点的化妆仪式、专业彩妆师的定制服务,以及幼儿园小朋友们的美甲风潮,都在昭示着:消费行为正在升华为一种「社交资本投资」。
品牌们迅速捕捉到这一“事”,通过提供学生折扣、捆绑销售以及针对年轻消费者的产品来迎合这一真需求。像欧莱雅这样的美容巨头已与Pinterest携手,创建专门的返校美容页面,直击这一充满活力的目标受众,推广他们的明星产品。
欧莱雅们深知:此时,他们贩卖的不是唇膏眼影,而是Z世代在人生重要节点「被看见」的“事”。
无论是「疗愈」还是「开学超级碗」,都在传达一个重要信息:当商业叙事从「物」转向「事」,即便是最平凡的消费行为,也能迸发出史诗般的新能量。
“9.9元”是「真需求」吗?低价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当2024年的消费战场被「9.9元」的硝烟笼罩:先有麦当劳肯德基的“穷鬼套餐”打头阵,接着瑞幸库迪幸运咖的三咖混战跟进,然后是奥乐齐“9.9元矩阵”集体出道,年末必胜客19.9元也加入战团。
此时,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,价格数字从来不是需求本质,而是意义战争的载体。消费决策公式正在被重塑: 支付金额=(功能满足+ 意义溢价)X新购买理由强度。
例如,MANNER把「自带杯减5元」与环保价值观捆绑;奥乐齐为“9.9元矩阵”贴上「都市游牧族的生存智慧」;瑞幸则在「职场续命刚需」、「IP情绪满足」、「跨界品质享受」自由流动。
这些实践案例共同印证:在消费紧缩的时代,即使“低价”,你也需要给出「事」的意义和「正当化消费」的新理由。
无论经济如何不景气,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机也不会停留在“价格便宜”!
——铃木敏文
在越发不确定的消费未来,还想着宣传「物」的价值或者靠定位致胜,可以说是典型的Old思维,如果想有韧性的挺过去,甚至活的更好,请开始「没事找“事”」,这也是第二个「真需求」。
【未完待续】
作者公众号:品牌猿创(ID:brand-yua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