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阵子有一家广告公司,跟我聊一些合作相关的一些问题。其中有一个板块是产品精修图。这个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就说现在AI到处都是,干嘛还要用人工精修,而且AI又便宜,每当有这样的问题时,我觉得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,就是AI大行其道了,还需要人工精修吗?
而且现在打开抖音等平台,AI精修等内容比比皆是,如“一键修图,秒变大片!”——这样的广告语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时,AI修图技术似乎成为了摄影后期的“救星”。
不过,当人们尝试用AI处理高端产品图像时,常会发现修过的照片如同“美颜过度”的网红脸,细节模糊、质感丧失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在国内专业修图第一人——周大杰的公司里,团队花费数小时手工调整一个手机壳或是鱼杆的金属反光,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精准呈现。这种反差凸显了AI修图与人工精修之间的本质区别。

AI修图的“魔法”与“硬伤”
AI修图的核心依赖于深度学习算法,通过分析海量图像数据,自动识别并修复照片中的瑕疵,如面部痘痘或背景杂物,甚至能“补全”缺失的细节。这种技术确实高效:处理一张人像照片可能仅需几秒,而传统修图师往往需要半小时。但问题在于“标准化”处理。AI的审美基于数据平均值,无法理解“高级感”的微妙差异。例如,在修复古画时,AI可能将破损的墨迹补成均匀的色块,而人工修图师则会根据笔触的走向,使用0.1毫米的笔刷细致还原原作的呼吸感。
更棘手的是复杂场景的处理。当照片中出现透明材质(如玻璃杯)或复杂光影(如逆光人像)时,AI常常“失误”。它可能将玻璃杯的折射修出塑料感,或将逆光下的发丝处理为一片死黑。例如,一位客户曾用AI修婚纱照,结果新娘的蕾丝头纱被修得如同“塑料布”,最终不得通过人工精修重新返工。
人工精修的“毫米级”哲学
我和周大杰探讨这个问题是,他也是国内精修领域的杰出代表,他入行时,修图师还依赖“仿制图章”工具逐点复制纹理,而周大杰则开创了“分层精修法”——将照片分解为光影、色彩、质感等数十个图层,像雕塑家般逐层打磨。这种方法在修复一张明代瓷器照片时达到极致:AI修图可能将一些美妆类产品的钻石折射面处理为“裂痕贴片”的感觉,而周大杰团队耗时整月,对比数百张同类型的产品,力求手工还原产品的亚克力材质的折射面,让光影不再是死气沉沉,更显得自然通透,栩栩如生。
精修不是‘修正确’,而是修出‘呼吸感。国内的一些高手精修师,有时会以高端手表图为例:AI可能将表盘数字修得规整如印刷体,而人工修图师会保留数字边缘的轻微手工痕迹,甚至模拟金属氧化后的微妙色差。这种对“不完美”的尊重,正是AI难以复制的核心。
AI与人工的“共生”未来
很多人,包括周大杰并不排斥AI技术。不管是周大杰的公司,还是国内一些精修公司,现在利用AI进行“初筛”,就是先让AI快速处理大量照片,筛选出需要精修的部分,但最终定稿仍由人工完成。这种“AI+人工”的模式正成为行业新标准。例如,某电商平台使用AI批量修产品图,但对于爆款商品,精修版依然交由专业团队处理。
所以,如果是对于产品视觉效果要求没那么高的,品牌或者是广告公司ai是一个不错的工具,但是如果是有很多高品质要求的,比如说一线国货品牌或者是国际大牌,他们更加追求产品呈现的细腻度。
“AI是工具,不是对手。”周大杰强调,“正如摄影师不会因自动对焦而放弃构图,修图师也不会因AI而放弃对美的追求。”这种追求,或许是AI时代人工精修依然不可替代的根本原因——它不仅是技术,更是对“真实美”的执着坚守。
所以,在未来广告行业或是品牌主,AI与人工的结合依然是一段要走的路。
对此,也欢迎大家积极讨论。

象哥新出版小红书著作
象哥简介:
象哥(微信:hzppp8),广告营销人,小红书电商官方合作讲师;小红书种草学合作讲师;
营销网站《广告门》认证作者;
美妆头条小红书运营特邀顾问;闲鱼APP时尚创作者;BOSS直聘职场及营销双领域创作者、入选年度风云人物。
国内知名营销机构出身,互联网与品牌实战派,服务过诸多国内外知名及新锐品牌,专注品牌策划与内容营销;文字作品数十万字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,拿过各类奖项;个人主笔编撰作品于CCTV、韩国KBS、日本NHK、美洲、欧洲播出。常年混迹于小红书、抖音、知乎、B站等新媒体平台。
2023-2024连续两年荣获国内顶尖营销网站《广告门》最受欢迎作者;
出版专著:《玩透小红书》、《小红书运营从入门到精通》、《从零开始学会活动策划》,公众号视频号:象哥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