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内打开

LV开播客,爱马仕投大屏,头部品牌为什么纷纷转场?

刀姐doris 2025-11-12 关注
关注推荐 取消
梁玟玟 自由撰稿人 关注
Slide 2
Slide 3
Slide 4
Slide 5
Slide 6
Slide 7
Slide 8
Slide 9
Slide 10

这个时代太快了。内容要短,注意力要抢,流量要爆。


短,更短,再短。


品牌传播的节奏,越来越像一场“急行军”。从电视到手机,从家庭客厅到单人掌心,场景越切越碎,内容越来越短。


但速度之外,还有什么?


我一直信奉多元价值观。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,品牌传播也一样。


短内容卷速度,中长内容筑深度,一个抢曝光,一个建信任,本该各有其位,各有其美。往任何一端极致偏移,都会导致天平失衡。


而这两年,我感受到天平在慢慢回正。中、长内容开始回潮,其中一个锚点是,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出现在播客、大屏上,而且很多是奢侈品牌。


经常听播客的朋友一定有体感。Prada、LOEWE 今年都开了自己的中文播客频道。一些头部播客的广告数量,也肉眼可见地在变多。


大屏上也一样。有一次我用 B 站投屏做帕梅拉,开屏居然出现了爱马仕的广告,后来又看到了香奈儿。前不久我和 B 站的同学聊起这件事,他们告诉我,今年 B 站 OTT 的奢侈品客户有明显增长。


艾瑞咨询今年做过一次奢侈品投放的统计,结果是,OTT(大屏)端是今年奢侈品投放增长最快的渠道,同比增长了 15.5%


奢侈品牌一向是行业的风向标,它们的动向,往往代表着高净值人群的流向。


在我看来,这种回潮并不是对短内容的否定,而是传播生态正在从偏移,走向均衡。


不同人群、不同场景、不同营销需求,被不同媒介承载。短视频依然是品牌高效抢曝光的工具,但播客、大屏等中长内容媒介,也有它不可替代的深度沟通的价值。两者不是替代关系,而是分工关系


以往我更多聊的是怎么在碎片化内容里抓注意力。而这一次,我想换个视角,聊聊:像播客、大屏,这类媒介对品牌的真正价值在哪里?又为什么更多是头部品牌,乃至奢侈品牌,在关注它们?


01

短内容抢流量,长内容筛选人


品牌传播往往有两类:一类是追求广度,低门槛触达海量用户;另一类是追求精度,做精准的人群触达。


播客与大屏属于后者,它们的价值不在广覆盖,而在于用用户主动投入的时间,完成一次天然的人群筛选,为品牌精准留下真正值得沟通的人。


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体验:


刷短视频时,一般平台推什么就看什么,手指一划,内容即来。但看视频播客、或者打开电视大屏的时候,会看主页推荐栏,主动搜主题,或者回翻收藏夹里精品内容。光是做选择,可能就要花上好几分钟。


这种“不愿将就”的主动筛选,本身就是一道门槛。能踏过这道时间与意愿的门槛的人,已经不是泛流量,而是带着明确兴趣、审美与需求的精准高价值人群。


就在上个月,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做了一项统计,结果显示,播客听众中 18–35 岁占比超 83%,白领占 45%,近六成集中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;而在 OTT 大屏端,秒针和 OMG 的调研发现,25–44 岁用户占比超过七成,近九成智能电视的家庭用户月收入在万元以上。


2025年9月智能电视独立APK媒体活跃榜


这群人有消费力、有主观选择权,更重要的是,他们是真正因为价值观聚合在一起的。


选择订阅哪一个频道,沉迷哪一个分区,实际上是用脚投票,宣告自己的兴趣、审美和价值观。比如,在 B 站这类中长的 PUGC 内容平台里,每位 UP 主几乎代表着一个价值同盟。用户选择它,不是因为算法推荐,而是因为认同。


就拿现在火起来的视频播客来说。在它真正火起来之前,我真的很难想象,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花 120 分钟完整看完一场对谈。


然而,B 站上鲁豫和易立竞那期播客的播放量到了 450 万,而且评论区里,很多观众是真的从头看到尾,甚至还有人说,看了两遍,还是意犹未尽。


B站鲁豫视频播客《漫谈》


深刻的表达需要时间,而愿意为深度内容停留的人,也是品牌最值得沟通的核心受众。


在这样的逻辑下,媒介平台实际上扮演着兴趣社群组织者的角色。播客与大屏,不只是传播渠道,而是人群入口。品牌通过选择合适的播客或垂类 UP 主,就相当于直接走进了已经完成价值筛选的俱乐部。


02

从“抢”注意力,到“借”注意力


找到对的人之后,还需要在对的情绪里出现。


如果我正在赶方案、脑子里全是任务清单,这时你给我推广告,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抗拒的。即便内容再好,也会变成一种打扰。但当我放松、沉浸的时候,沟通的意愿度就会大大提升。


播客与大屏的优势就在于,用户打开它们时,已经处在主动、沉浸、愿意接纳的情绪场。在这样的状态下,品牌不用再“抢注意力”,只需顺势“借注意力”沟通


不同媒介对应着截然不同的用户情绪状态,就拿我自己来说,我的卧室里有三块屏幕:一个投影仪,一个闺蜜机,一个 ipad。它们出现的场景、我使用时的状态完全不同。


我卧室里的闺蜜机、ipad


iPad 我用来看信息、刷短视频,处理碎片时间,状态是浮躁的;闺蜜机更多是给小北看 B 站上的 ABC 字母歌,承载的是我陪伴小北的亲子时光;而投影仪,是我彻底沉浸的时间:挑一部纪录片或访谈,全神贯注。


不同屏幕对应不同情绪场。


大屏是放松场,用户在这里的情绪是稳定、柔软的。此时品牌只要恰到好处的出现,就能借走这份注意力。


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“情绪锚点”,就是当人们在特定情绪下看到品牌或听到旋律,大脑会自动把这种情绪和刺激绑定在一起。


我们公司有位同事分享过一个经历,有天晚上他睡前在 B 站大屏上看一个 UP 主拍的户外大片,看完后正好出现了香奈儿蔚蓝香水的广告。广告里黑白与深蓝交织的画面呈现,恰好延续了前一个视频的氛围。


刚看完 UP 主视频的放松、宁静,被那支广告接住了。后来朋友过生日,他第一时间想到的礼物,就是那瓶香水。


上图:B站UP主@Linksphotograph 视频《蓝调时刻》

下图:香奈儿蔚蓝香水广告


这种借势沟通,让品牌广告不再是插播噪音,而成为了场景氛围的延续。


之前和 WPP Media 交流的时候,他们的市场策略与增长总监陈昵婕有个观点让我印象很深,她说,“好的 OTT 广告能通过沉浸体验,让用户不排斥广告,甚至把对内容的情感转移到品牌上,产生好感与共鸣”


最近,老罗在视频播客里与瑞幸的合作,就让我感受到了这一点。在录制的大部分时间里,两杯瑞幸就非常自然地放在桌上,像每个会议室都有的提神饮料。


B站罗永浩视频播客《罗永浩的十字路口》


唯一一次口播,是老罗和贾樟柯的对话里,老罗说“今儿没睡午觉,但是状态非常好”,贾樟柯接话:“有瑞幸在,不困!”,老罗还问了一句“可以保留吗这句话”,就像相声里的现挂,轻巧、幽默、恰到好处。观众不仅不反感,还会在评论区主动互动。


本质上,这是品牌对用户节奏的尊重,不强行抢夺注意力,而是在用户愿意接纳的时刻顺势融入,让沟通从灌输变成陪伴。而当传播从打断变为陪伴,品牌与用户的心理距离被快速拉近,连接就自然生成。


03

媒介不只是传播渠道,也是品牌调性的容器


那问题来了:为何偏偏是头部品牌,对播客、大屏的热情最高?


在我看来,这是品牌调性和媒介属性的双向匹配。媒介不只是传播渠道,更是品牌调性的载体。播客、大屏,提供的是一种高质感的环境,让品牌的气质得以被用户完整感知。


最直接的体现,就是视觉层面的质感。


在聊到大屏的优势时,陈昵婕提到,一个最核心的原因是 OTT 大屏天然具备视觉冲击力。无论是创意开机、3D 出框,还是霸屏形式,都能最大化呈现品牌的调性。


手机小屏的局限,会稀释品牌的视觉质感,尤其对奢侈品牌来说,工艺、细节、光影,本身就是故事。


比如高级珠宝。它的价值,藏在毫厘之间的工艺里,复杂的镶嵌、宝石的的光泽,那些微小的细节,小屏幕很难承载。而大屏的开阔视野与高画质,让这种细节被重新放大。


再者,大屏的沉浸感,也更加有利于品牌调性的传达。


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和在手机上看的区别,大屏的视听包裹感,能让情绪更易被调动,品牌想要传递的情绪也能自然渗透。


苹果在 B 站 OTT 投放的新春片《想和你一起听听歌》,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这支用 iPhone 16 Pro 拍的影片,在大屏上播放时,那种光影的层次、音乐的张力、人与人之间的情绪,都被完全释放。


苹果 OTT 广告《想和你一起听听歌》


如果说大屏是品牌调性的视觉载体,那播客就是品牌调性的文化锚点。


不管是国际奢牌 LOEWE 在《罗意威调频》中聊女性、创作与手工艺的精神;还是,主打东方美学的女包品牌山下有松,在自有播客《山下声》,请周轶君和文淇聊女性“随心流浪”,和蒋奇明探讨自我成长。它们都不是在卖货,而是在输出一种世界观,将品牌锚定在特定的文化坐标上。


即便品牌没有自己做播客,只是出现在节目开头的一段口播,只要那是一档有品位、有智识的节目,也相当于为品牌盖上了一枚“品味认证章”,借助内容本身的格调,为品牌完成了无形的背书。


因此,品牌选择播客、大屏,本质上是一种对品牌调性的投资


它们在这些长内容场域中,并非单纯寻求曝光,更是为了在一个能为品牌质感、文化调性背书的环境中,与目标用户沟通。


当然,这种调性传播有自己的明确边界。


播客和大屏的传播路径,注定它难以在短期转化上与短视频抗衡。它们更像是在用户心里种下一颗种子,用质感、调性去换认同。


这也决定了,对于快速拉动销量、即时转化的营销诉求来说,这样的节奏太慢、ROI 不够直观。但对于重视品牌资产、强调长期建设的品牌而言,这恰恰是理想的场域。


04

写在最后


其实,播客与大屏越来越被品牌看见,并不是偶然,而是趋势上的必然。


《金融时报》联合 GWI 公布了一组数据:在 2022 年,全球社交媒体的日均使用时长就达到了顶峰。这两年一直呈现稳定下行趋势。


如今,用户的消费触点已经编织成一张无比丰富、立体、多元的网。每一块屏幕,每一种内容形态,都精准对位着不同的用户场景与心智模式。


碎片化内容让人高效,却也容易让人浮躁;而深度沉浸的内容体验,让人重新与自我连接,也让品牌获得被理解的机会。


我很高兴看到,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和用户更真诚、更有温度地沟通。


之前和三浦展的对谈里,我们都提到,幸福将是下一个消费时代的主题。我想,这个以幸福为核心的“第五消费时代”,真的在到来。


作者 | 栗子

编辑 | 刀姐doris

关联公司: 暂无
标签: LV 播客 爱马仕 品牌转场
这文章很赞
注: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,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