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vivo成立30周年之际,一部与B站联合创作的品牌短片《请回答1995》悄然走红,不仅刷屏了朋友圈,更在B站收获千万播放,登上微博热搜。
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,当众多品牌追逐着转瞬即逝的热点时,为何一部看似“复古”、节奏舒缓的品牌短片,能引发如此广泛的情感波澜与讨论?
——答案在于,这不仅仅是品牌策划的一场精准“回忆杀”,更是一次深度触达用户精神世界、与一代人进行集体对话的现代品牌传播范本。
《请回答1995》的短片是以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故事作为主线,通过这个小小的家庭视角,以一个个镜头串联起了30年的时代变迁。
在短片里,有“家里装了电话,人人争相和电话合影”的喜悦与仪式感;
有“爸爸让我敬礼,后来我懂得,那慢慢升起的紫荆花旗,名字叫‘回家’”的民族自豪感;
有“新闻里的迷彩服,像是听懂了我的心事,我想当英雄”的少年烦恼;
更有“长大,是从分别开始的”这般让所有成年人破防的人生瞬间。
当“离别的叮嘱是一艘稳稳的船”、“多拍些照片给妈妈”等画面出现时,观众不是在被动地观看一个故事,而是在主动打捞属于自己的往事。
vivo由此完成了从“讲述者”到时代的"记录者"和"赋能者"的转变。
不直接宣讲宏大理念,而是退居幕后,将舞台留给用户的自身记忆。
vivo精准抓取了具有广泛认知度的时代符号,以极具烟火气的细节构建了可信赖的故事空间,让品牌自然而然地成为用户情感的承载者,完成了深刻的情感链接,也达成了“集体记忆锚点”的营销策略。
于是,用户观看短片的过程,实则是完成一次自我记忆的梳理与情感宣泄,从而对承载这一内容的vivo产生了深度好感和认同。
回到短片本身,其开场是通过一个简单却充满力量的问题——
“你认为中国在21世纪会是什么样子?”
而这段采访素材来源于B站,这从一开始就为短片内容注入了原生的社区基因。
vivo将B站作为首发与核心阵地,这本身就是一种“文化圈层精准浸润”的营销思维体现。
vivo并没有将B站视为单纯的发布渠道,而是作为 “内容共生”的合作伙伴。《请回答1995》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复古质感、对时代“梗”的巧妙运用、以及深刻的情怀,与B站社区推崇优质内容、乐于“考古”和分享情感的文化高度契合。
这种深度的契合,确保了本次营销的内容在发布初期就能获得B站核心圈层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。
弹幕中满屏的“泪目”、“这是我的童年”和“破防了”,不仅是反馈,更形成了一种集体观影的情绪放大器,为后续的破圈传播奠定了坚实的“信任基石” 。
当内容在圈层内部被真心认可后,其向外辐射的能量便不可阻挡,最终助推它登上微博热搜,进入大众视野。
(B站播放量破千万、微博热搜总榜第15)
纵观整部短片,vivo的产品从未被刻意特写展示,但品牌却无处不在。
从固定电话到无线手机,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高清视频聊天,通信工具的变迁是贯穿故事始终的线索,而vivo,正是这个波澜壮阔进程的亲历者和赋能者。
这正是vivo本次营销中“品牌叙事历史化”策略的体现。
在三十周年的关键节点,vivo通过内容,巧妙地将自身品牌成长史融入国家发展与国民生活的叙事之中。
短片之后,vivo不再是冰冷的通信工具,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品牌,而是“国民记忆的承载者”和“美好生活的见证者”。
“照片越来越清晰…那些模糊的旧时光,在屏幕上重新发光。”这句旁白,也是vivo品牌本次营销价值的升华。
它展现的是——vivo,守护着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和记忆。
这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价值感与格局。
当观众在看到自家老照片般的情景时,当一张张用vivo不同产品拍下的照片在短片的结尾闪回时,观众不仅会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轨迹,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:
vivo正用三十年的坚持诉说着——
我一直在,记录并陪伴着你每一次心跳的回响。
B站千万播放量与微博热搜,是这次营销传播成功的显性证明。
然而,藏在用户评论区里“这是我的故事”的文字,藏在每一次分享与“泪目”的共鸣瞬间,才是品牌资产沉淀的真正回响。
vivo《请回答1995》告诉我们,最高级的品牌叙事,是让品牌自己成为故事的一部分,成为用户个人回忆的注脚。
它用一封来自1995年的“情书”,诉说了一个承诺——
时光固然会走远,但品牌所能承载的陪伴,可以恒久如初。
本站(PC网站、手机网站、APP等)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告知,本站将及时处理或撤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