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条泉州文旅的国庆宣传片出街,却意外带火了一款拖鞋...
不过,在聊拖鞋之前,我们先得知道,这条短片,究竟说了些什么:
不同于传统文旅片单单宣传泉州的吃喝玩乐,这条片一上来,就给观众上了点强度:工位熬了十个月,等到假期就高强度打卡、出片的特种兵旅游,活脱脱演出了许多打工人一到假期就报复性打卡的众生相。但,短片中特种兵旅游的情侣,却在一段段赶场式旅游中,不断透支着身体和精神,回到酒店,对旅途似乎没有丝毫回味,只剩下“累”。
作为旁观者的泉州阿伯,发出来灵魂拷问:这样的快节奏旅游,真的能让人“放松”吗?比上班还累的假期,真的还算“假期”吗?
一双“红砖拖鞋”,让泉州漫游具象化
近年来,随着躺平式旅游方式的兴起,确实有越来越多年轻人,开始反思传统打卡式旅游的意义,但除了打卡,年轻人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索一个陌生的目的地?是当下各地文旅和广大旅行消费者们都急需思考的议题。
好在,泉州文旅的短片没有停止在“说教”,而是以“老泉州”的视角,给出了适合泉州这座城市的,反向旅游思路—来泉州,先拖鞋
到这里,我们终于把话题绕回了开场,一条短片,是怎么让一双拖鞋成为焦点的?
首先,“拖鞋”作为泉州本地人的关键日常道具,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—慢,穿上拖鞋,就是真正融入泉州的烟火气的仪式。这次在短片中的拖鞋,在设计上更是融入了泉州当地颇具代表性的红砖建筑元素,让游客们可以快速解锁泉州人同款OOTD
穿上拖鞋,泉州让你做个“孩子”
短片中,情侣们穿上拖鞋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踩上水坑,是啊,一个穿着皮鞋的成年人,会绕开水坑,而对于小时候的我们,穿上拖鞋,就只管快乐地踩上去
可以说,“拖鞋”是个开关,穿上它,就能一键切换到“小孩”模式:
成年人选择排长队打开网红店,小孩子则会随处发现惊喜
成年人在朋友圈里展示“旷野”,小孩子们,不管在哪,只管去野
穿上拖鞋,泉州希望你切换到“孩子”模式,发现取景框之外的,可呼吸的美:
抬头看看厝顶的好运锦鲤、或是别人家门楣上镌刻的历史;或者坐下簪花,慢慢变美;甚至只是看看海,吹吹风...在泉州,没人催你快点走,你只管,慢慢逛。
正如短片结尾所说,“旅行真正美好的画面,不用打开手机,就能想起”
给游客递拖鞋,泉州把“欢迎”落到实处
泉州文旅的这条国庆短片,不止带出了泉州的旅游特色,也以“说人话”的方式,从游客的痛点出发,探讨了传统旅游与新兴慢游的两种旅游方式的差别,借“来泉州,先拖鞋“的倡导,既精准切中泉州“烟火气”、“慢生活”的城市DNA,也让观众对奔赴泉州拖鞋漫游的独特旅游体验,产生切实的向往。
泉州,千年前用“帆船”承载了海上丝路的繁华,留下了“爱拼才会赢”的时代印记。却在千年后的今天,用一双“拖鞋”寄出了一张新的名片,让漫游“慢”生活,不止停留在一句口号,也落到了实处。在这个越来越多人渴望放缓脚步的时代,泉州选择陪你“慢”下来。
所以,这个国庆,来泉州吧,穿上拖鞋,漫游慢生活。